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治小兒腹瀉秘方(方21首)

治小兒腹瀉秘方

13.1 小兒腹瀉方

【來源】徐小洲,《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組成】防風、烏梅、甘草各5克,桔梗3克,葛根、生山楂、谷芽、麥芽、扁豆衣、黃芩各10克,黃連2克,陳石榴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

【功用】祛風清熱、健脾利濕。

【方解】方中防風、葛根祛風解表;山楂、谷芽、麥芽、扁豆衣健脾胃,助消化;桔梗升清陽;黃連、黃芩清熱燥濕、解毒;烏梅、石榴皮固澀止瀉;甘草緩急止痛,并調和諸藥。本方配伍周到,其效不同凡響。

【主治】小兒腹瀉。病程較短,瀉下稀薄或臭穢,苔薄白或膩之證,無論是因六淫外感或傷食所致,均可服用。

【加減】濕盛苔膩,加厚樸、馬齒莧各10克;尿少,加赤茯苓、車前子各10克;陽虛舌淡,去黃芩、黃連,加炮姜、黑附片各5克。

【療效】驗之臨床,療效頗著。

 

13.2 調中止瀉湯

【來源】郭治綱,《幼科條辨》

【組成】焦山楂12克,茯苓、車前子、葛根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多次服。

【功用】消食健脾,升清降濁,利尿止瀉。

【方解】病因傷食致瀉,治宜消食化滯、調中止瀉。故方中重用焦山楂,取其消食化滯、斂陰收澀止瀉;茯苓健脾利濕;車前子利尿而不傷陰,苓、車合用,健脾利尿止瀉;葛根既能解肌退熱,又能升清降濁、生津止瀉。小兒陰常不足,瀉下易于傷陰而現(xiàn)口渴,微熱之證,此方藥切合病機,藥性和平,四藥合用,共奏消食健脾、升清降濁、利尿止瀉之功,故用之其收效甚捷。

【主治】小兒傷食腹瀉。

【加減】若泄瀉初起,腹痛瀉下不爽者,用本方送服牛黃散(牽牛子、大黃各等分,研細末,備用)0.5克以導滯止瀉。

【療效】臨床驗之,每獲良效。

 

13.3 通補湯

【來源】卞興亞,《陜西中醫(yī)》(5)1985年

【組成】炒白術、茯苓、豬苓、車前子、澤瀉、通草、炒柴胡、陳皮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加蔗糖調味,分數(shù)次頻服?;蛉辗?次。

【功用】健脾利濕、升陽止瀉。

【方解】本病多因感受濕邪,或過食生冷,乳食不節(jié),或久病久瀉,耗傷脾氣所致。本方乃依“通因通用”之法而制,“以通為補”故名。方用白術、茯苓健脾燥濕利水;豬苓、車前子、通草滲濕利水;陳皮健脾理氣;柴胡升陽;甘草和中調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利濕升陽之功,以恢復脾胃化機則腹瀉自止。

【主治】小兒非感染性腹瀉。

【加減】傷食瀉、加焦山楂、炒麥芽、雞內金等;脾虛瀉,加黨參、山藥、扁豆等。屬于重型者則根據(jù)脫水程度給予適量輸液,有酸中毒者,應予積極糾正。

【療效】治療766例,治愈744例,轉院20例(未效轉院8例,自動轉院12例),死亡2例(1例伴心衰,1例并發(fā)尿毒癥)。治愈率為97.1%。一般服藥1~6天,最多15天即愈。

【附記】治療期間,輕型應禁食8~12小時,重型禁食12~24小時,余按常規(guī)進行。

 

13.4 增液益胃湯

【來源】張仕明,《四川中醫(yī)》(3)1986年

【組成】人參9克,葛根20克,白術5克,茯苓、茵陳各9克,藿香5克,金銀花6克,烏梅12克,馬齒莧20克,甘草5克。

【用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囑其停乳食24小時頻頻飲用。

【功用】益氣生津、清熱除濕。

【方解】本證是濕熱之邪蘊積腸道、損傷正氣,而致本虛標實之證。故方用人參益氣生津、固元氣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狀況;重用葛根意在鼓舞胃氣生津;茯苓滲濕實脾;白術燥濕健脾而和中;藿香辟穢泄?jié)岫哑?,烏梅酸平,取其酸甘化陰之意,固澀止瀉;茵陳、金銀花、馬齒莧均能清熱解毒。本方藥性平和,無苦燥傷胃之慮。諸藥合用,補不留邪,涼不犯寒,溫不偏燥,相得益彰,共奏益氣生津、清熱、除濕之效。

【主治】小兒重證腹瀉。證見腹瀉、尿少、腹?jié)M、口唇干燥或發(fā)紺,或伴有嘔吐、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煩躁或脫水。

【加減】不發(fā)熱或熱勢不甚者,去馬齒莧、金銀花;心腎陽虛者,加干姜、附片以回陽救逆。嚴重脫水,見藥即吐者,加用生脈注射液和西藥靜脈輸液(本組中有4例)。

【療效】治療80例,服藥少則3劑,多則7~8劑,均獲痊愈。

 

13.5 益氣溫陽湯

【來源】李仁銘,《陜西中醫(yī)》(8)1990年

【組成】炙黃芪45克,炮姜、車前子、訶子各15克,陳皮、焦白術、茯苓各10克,黃連2克,焦山楂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病重2劑)。小兒每次服50毫升,成人(16歲)每次服100毫升,日服3~4次。一旦水瀉控制,即要減量服用。

【功用】益氣溫陽、固澀止瀉、兼清余毒。

【方解】小兒輪狀病毒性腹瀉,屬中醫(yī)水瀉范疇。方中重用炙黃芪益氣;炮姜溫中散寒;車前子、茯苓、白術利水實大便;訶子澀腸止瀉;黃連清熱解毒;焦山楂消食化滯。全方合用,益氣溫陽,固澀止瀉,兼清余毒,為攻補兼施,而重在溫補。故臨床用治輪狀病毒性腹瀉(腸炎),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

【主治】小兒輪狀病毒性腹瀉(水瀉)。

【加減】如兼感冒者,加藿香、防風;兼吐者,加半夏;兼腹痛者,加白芍;若大便每日次數(shù)在30次以上者,可重用黃芪、訶子。

【療效】治療67例,結果特效(服藥后1~2小時水瀉得到控制,6小時大便次數(shù)正常)42例;良效(用藥8小時后大便次數(shù)正常)19例;有效(用藥12小時后大便次數(shù)正常)5例;無效(用藥15小時內大便次數(shù)無改變)1例??傆行蕿?8.5%。而西藥對照組(痢特靈、土霉素、酵母片等)22例,總有效率為32%。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13.6 化濕健脾湯

【來源】施宗文,《遼寧中醫(yī)雜志》(2)1989年

【組成】藿香、木香各6克,茯苓、法半夏、麥芽、神曲、陳皮各10克,葛根、焦山楂各9克,生姜1片。

【用法】上藥加冷水浸泡20分鐘后煎煮,每隔30分鐘左右頻服1次,每次服3~7毫升,每1.5日1劑。

【功用】芳香化濕、健脾和中。

【方解】本方系家傳驗方。小兒脾胃薄弱、胃腸嫩小,無論外感六淫,或內傷飲食均可引起腹瀉。方用藿香芳香化濕,木香理氣和中;茯苓、半夏、陳皮健脾利濕;葛根升清降濁;焦山楂、麥芽、神曲消食化滯。諸藥合用,共奏芳香化濕、健脾和中之效,用治嬰幼兒腹痛腹瀉、下痢赤白、久瀉不止,每獲良效。

【主治】嬰幼兒腹瀉,或赤白痢。

【加減】兼外感表寒,加蘇葉、防風各6克;下痢赤重,加黃連5克;下痢黏凍,加蒼術10克;發(fā)熱苔黃,加金銀花、連翹、敗醬草各10克;四肢抽搐驚厥者,加鉤藤15克,天麻、蟬蛻各6克;嘔逆者,加竹茹5克,生姜適量。

【療效】治療嬰兒腹瀉20例,均獲痊愈。服藥最少3劑,最多7劑即愈。

 

13.7 溫陽止瀉湯

【來源】董廷幼,《浙江中醫(yī)雜志》(5)1988年

【組成】炒黨參6克,陳皮、廣木香各3克,蒼術(粉泔水浸)、車前子、葛根、炒麥芽各10克,淡附片、干姜各1.5克,炒金銀花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至150毫升,分3~4次口服。

【功用】溫陽健脾、化濕止瀉。

【方解】嬰幼兒脾常不足,復受濕邪,使運化失健,久則易傷脾陽,脾陽傷則不能溫運腐熟水谷,而致瀉泄不愈。故方用炒黨參補脾益氣;蒼術燥濕健脾;車前子利尿實大便;葛根升清降濁以止瀉;木香、陳皮理氣和中;干姜、附子溫陽暖中;麥芽善消乳食,佐以炒金銀花清泄腸熱。諸藥合用、共奏溫陽健脾、化濕止瀉之功。然而在臨床應用中,注意附子用量,宜掌握在1.5克,最大不能超過2克,以免辛燥太過、耗傷陰液。同時暫停母乳,囑母服維生素B1等藥,以根除病源,以收良效。

 

13.8 腸炎散

【來源】廖衛(wèi)東,《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1990年

【組成】炒蒼術、炒扁豆、茯苓、苡仁、車前子、金銀花、赤石脂各150克,木香、藿香、黃芩、雞內金、葛根各100克,肉豆蔻、厚樸各50克,山楂90克,澤瀉60克。

【用法】先將上藥烤干,共研成極細末,備用。1歲以內者每次服2.5克,1歲以上每次服5克,每日服2次,連服2日觀察療效。

【功用】健脾消食、化濕止瀉。

【方解】方中以茯苓、苡仁、澤瀉、車前子淡滲利濕;藿香、蒼術芳香化濕;扁豆、蒼術、茯苓健脾燥濕?,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車前子有降低腸腔內滲透壓和保護腸黏膜及吸附解毒作用;茯苓、蒼術能增強淀粉酶和左旋木糖吸收率。另外,黃芩、金銀花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赤石脂有吸附炎性滲出物作用。加黃芩、金銀花清泄腸熱;赤石脂澀腸止瀉;木香、厚樸理氣和中;葛根升清降濁;雞內金、山楂、肉豆蔻消食健脾,且有促進食物消化吸收之功。綜觀全方,有抗菌、抗病毒、助消化、止瀉之效。對于嬰幼兒秋季腹瀉,特別是水瀉,早期適當配伍使用收澀藥(如赤石脂),于病無妨,并可起到縮短療程的作用。

【主治】嬰幼兒秋季腹瀉。

【療效】治療29例,結果痊愈24例,好轉(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其他伴隨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者)5例??傆行蔬_100%。

 

13.9 澤苓保赤湯

【來源】田國楨,《陜西中醫(yī)》(7)1986年

【組成】澤瀉、豬苓各14克,訶子5克,生姜6克,大棗3枚、砂仁3~5克,白術、山藥、扁豆各6~10克,蒼術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少量頻服。

【功用】健脾燥濕、分利濕濁。

【方解】方中以白術、山藥、扁豆、蒼術健脾祛濕,砂仁醒脾化濕,行氣寬中;訶子澀腸止瀉;澤瀉、豬苓滲利濕濁,分導水濕從小便而去;姜棗和胃止嘔。諸藥合用,本方以健脾燥濕、分利濕濁為主法,通過分利,達到澀腸止瀉之目的,故而對小兒腹瀉有較好的療效。

【主治】小兒秋季腹瀉。

【加減】若有發(fā)熱者,加連翹、薄荷;大便色黃,加六一散;腹脹,加川樸、大腹皮;食欲不振,加神曲、麥芽。

【療效】治療81例,除1例未繼續(xù)堅持治療外,其余80例均獲痊愈(98.8%),無1例脫水或死亡。一般退熱時間為1~2天,止瀉時間為2~4天。

 

13.10 滲濕運脾湯

【來源】胥桂生,《陜西中醫(yī)》(8)1990年

【組成】六一散12克(包煎)、茯苓、炒苡仁、藿香、炒谷芽、炒麥芽各10克,炒蒼術、煨葛根各6克,陳倉米45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加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入鍋內,加入陳倉米,煮至湯稠,取湯分6~8次喂服。2天為1療程。以上劑量為1.5歲患兒,<6個月劑量減半,>18個月者劑量酌加。

【功用】芳香滲利、運脾止瀉。

【方解】本方系根據(jù)“脾健不在升,貴在運”,“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以及“利小便,實大便”之古訓而制方。方用六一散、茯苓、苡仁滲濕健脾;藿香、蒼術芳香化濕,醒脾和中;炒二芽,消谷運脾;煨葛根升清降濁而止瀉,陳倉米補脾胃。并隨證加減,共奏芳化滲利、運脾止瀉之功。用之臨床,頗有效驗。

【主治】嬰幼兒夏秋季腹瀉。

【加減】發(fā)熱,加蘇葉10克;嘔吐,加姜半夏10克,陳皮6克;腹脹加煨木香6克,炒萊菔子10克;尿少,加車前子、澤瀉各10克;大便熱臭,加炒黃芩6克,金銀花炭12克;大便酸臭,加焦山楂10克。

【療效】治療124例(脫水或電解質紊亂者,經(jīng)常規(guī)輸液及糾正電解質紊亂),結果: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癥狀消失、大便鏡檢無異常)108例,好轉(大便次數(shù)及水分減少、全身癥狀改善、大便鏡檢脂肪或膿細胞偶見)1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5%。

 

13.11 病毒腹瀉湯

【來源】黃道明,《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1)1988年

【組成】葛根、藿香、石榴皮各3~6克,茯苓、烏梅、白術、大青葉各5~9克,白蔻仁2克,廣木香2~3克,板藍根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健脾除濕、澀腸斂陰、清熱解毒。

【方解】方用葛根生津止渴,升脾胃陰陽;茯苓利尿滲濕、補脾寧心;藿香升清降濁、辟穢和胃、醒脾;蔻仁溫中化濕,益脾胃;石榴皮、烏梅酸澀固腸斂陰:白術、健脾燥濕和胃;板藍根、大青葉清熱抗病毒;廣木香散滯和胃。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除濕、澀腸斂陰、清熱解毒之功。脫水者、輔以西藥,可縮短療程。治療期間,禁飲白開水,病初禁乳食。

【主治】秋季腹瀉。

【加減】口渴不重者,去烏梅;舌絳無津者,去藿香,加石斛、花粉;體虛者,去大青葉,加太子參;大便有食物殘渣者,加焦三仙;脫水者給予口服補液鹽(ORS),或靜脈點滴3∶2∶1,或4∶1液體。

【療效】治療86例,結果治愈(上述癥狀消失,腹瀉停止,大便成形,水、電解質紊亂糾正、恢復正常飲食)79例,好轉(以上任何一項未恢復者)7例??傆行蔬_100%。住院最長8天,最短3天,平均輸液2天。

 

13.12 五肉澀腸湯

【來源】姚尊華,《陜西中醫(yī)》(5)1980年

【組成】蓮子肉15克,山楂肉10克,訶子肉7.5克,烏梅肉3克,大棗肉20克(為1周歲劑量、再視年齡增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氣、澀腸止瀉、消積。

【方解】小兒久瀉,多為脾胃不攝。故治重在益脾澀腸止瀉。方用蓮子肉健脾益腎、固腸止瀉;訶子肉、烏梅肉既能澀腸止瀉,又能生津止渴;大棗、山楂具有益氣健脾、和胃消食之功。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澀腸止瀉,兼以消積之功。又方中多屬酸甘之品,常易為嬰幼兒所喜食。

【主治】嬰幼兒遷延型腹瀉。

【療效】治療62例(均屬單純性消化不良、病程在1個月以上),結果痊愈42例(占67.7%),好轉16例(占25.8%),無效4例??傆行蕿?3.5%。有效病例服藥最少3劑,最多20劑。

 

13.13 參芪歸連湯

【來源】夏大勝,《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3)1990年

【組成】紅參(另煎、兌入)、黃連各4~6克,黃芪12~15克,當歸5~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煎成50~80毫升,分數(shù)次頻頻喂服。必要時可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功用】益氣補脾、燥濕止瀉。

【方解】小兒久泄,必致脾虛失運、氣血化源不足、瀉泄不止。因此補益脾氣,恢復脾運胃納功能,為治療本病之關鍵。故方用紅參大補元氣,能振奮脾胃之元氣,也是治療脾胃虛弱的主藥。黃芪補氣升陽、溫養(yǎng)脾胃,配當歸補氣生血;黃連燥濕止瀉,并有廣譜抗菌作用。本方藥少力宏,故收效甚捷。

【主治】小兒遷延性慢性腹瀉。

【療效】治療36例,服藥5~10劑,結果全部治愈。治愈率達100%。

 

13.14 健脾柔肝湯

【來源】詹起蓀,《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1983年

【組成】炒白術、藿香、炒薺菜花、炒白芍、陳皮各5克,扁豆花、焦六曲、鉤藤各6克,煨木香、防風、玉蝴蝶各2克,扁豆衣、朱茯苓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頻服。

【功用】健脾扶運、柔肝鎮(zhèn)驚。

【方解】驚瀉是嬰幼兒泄瀉中一個類型,好發(fā)于6個月以內的嬰兒。病由肝旺脾虛而起。本方由益脾鎮(zhèn)驚散與痛瀉要方加減化裁而來。方中白術、茯苓、陳皮健運脾土為主;白芍柔養(yǎng)肝體,薺菜花、扁豆衣(花)、玉蝴蝶等輕靈之品,既可鼓舞脾胃之氣,又可調整脾胃功能。木香煨用實大腸止瀉,陳皮行氣助運、燥濕健脾;玉蝴蝶清輕疏肝理脾而不傷氣,川樸用花行氣化濕而不耗氣,藿香芳香化濕、醒脾,焦六曲消食助運,鉤藤平肝鎮(zhèn)驚;朱茯苓滲濕寧心。本方以扶正為主佐以疏木,組方嚴謹,切中驚瀉病機,共奏健脾扶運、柔肝鎮(zhèn)驚之效。尤其適用于嬰幼兒驚瀉,煎湯頻服,效果頗佳。

【主治】驚瀉。

【加減】兼見外感鼻塞,酌加蘇梗、蟬衣;咳嗽不爽者,酌加前胡、浙貝;痰鳴痰甚者,酌加竹瀝、半夏;小便量少者,酌加竹芯、車前草;大便氣臭、尿黃者,酌加炒淡芩;胃納不佳,酌加炒谷麥芽,山楂炭;脘腹不舒,酌加樸花;脾虛、面色不華者,酌加黨參;濕疹流水,可選加炒薏米仁、地膚子、白鮮皮。

【療效】治療46例,年齡在1~6個月者29例,7~12個月者16例,1歲以上者1例。結果:痊愈(大便每天不超過2次、大便正?;蜍洷?、全身癥狀消失)31例;好轉(大便基本成形、次數(shù)明顯減少、全身癥狀基本消失)14例,無效1例??傆行蕿?7.83%。

 

13.15 溫陽扶脾湯

【來源】蘇學賢,《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黨參、白術、干姜、山藥各3克,茯苓4.5克,甘草1.5克,灶心土60克,蘿卜老根1個(或用萊菔子6克)、母乳炒焦米、紅糖各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代茶頻服。

【功用】益氣健脾,溫中散寒,消食止瀉。

【方解】小兒泄瀉日久,必傷脾胃陽氣,脾陽不足,溫化無權,寒濕困脾,故小兒久瀉多見脾陽不足和寒濕困脾之虛中夾實之候。故方用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益氣健脾、燥濕止瀉;干姜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灶心土溫脾止瀉;萊菔子消食導滯;母乳炒焦米、紅糖、甘草甘以緩急、溫中和胃。全方共奏溫陽扶脾、消食導滯之功。本方攻補兼施,既溫運脾陽,又散寒化濕以止泄瀉。用治脾胃虛寒、寒濕困脾之小兒久瀉,切中病機,臨床療效滿意。

【主治】小兒久瀉。

【加減】兼表證者,加藿香1克,防風2克,蟬蛻3克,鮮荷葉半片;兼寒,加肉桂、附片各1克;兼熱,減黨參、干姜,加黃連、黃芩各1克,鮮荷葉半片;食滯,加神曲、麥芽、山楂各3克,雞內金1克;腹痛,加陳皮、木香、川樸各1克。

【療效】治療300例,痊愈242例,好轉33例,無效25例,總有效率為91.7%。

 

13.16 六味止瀉散

【來源】張介賓,《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白術200克,澤瀉150克,云茯苓200克,豬苓150克,車前子100克,木瓜50克。

【用法】以上諸藥,按質分炒、共研細末,瓶裝備用。用量:1歲以內每次10克,每日2次;1~3歲,每次15克,每日2次;4~7歲以上,每次15~20克,每日3次。開水泡服。

【功用】健脾滲濕,分清止瀉。

【方解】小兒“脾常不足”是泄瀉發(fā)病的內在因素。祖國醫(yī)學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脾主運化,其氣宜升;胃主受納,其氣宜降。升降失調、納運失職,致使清濁不分,則生泄瀉。故調理脾胃是治療泄瀉的基本法則。利尿止瀉之法常為臨床所用,《景岳全書》指出:“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擇其健脾利濕之意則寓在此中。方中以白術健脾燥濕為主,輔以澤瀉利水滲濕,直達下焦膀胱;豬苓、云苓、車前子增強利水之功為佐,使以木瓜酸收而固澀。六藥合用,則脾健濕除,其瀉自止。

本方源于四苓散加車前與木瓜而成。一是增強利尿之功,意在利小便以實大便;二是妙用木瓜一味乃借其酸收澀腸,既止瀉而又防利水太過。其效較原方為優(yōu),故為治脾虛泄瀉的有效良方。

【主治】大便瀉下清谷,或食后則便,或稍進油膩生冷之物則瀉次增多,飲食減少,神疲倦怠,睡眠露睛,小便短少,面色萎黃,舌苔薄白,質淡。

【加減】本方適宜脾土虧虛,清濁不分之泄瀉。若乳食不化,加山楂、神曲;久瀉不止,加訶子、石榴皮。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頗著。一般連服2日即效,4~6日即愈。

 

13.17 滯瀉方

【來源】李今庸,《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黨參10克,白術6克,茯苓10克,甘草5克,苡仁10克,陳皮5克,麥芽10克,黃連3克,石榴皮6克,馬齒莧10克,神曲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藥汁稍濃縮,加糖,半歲以內,一次服15毫升,每隔2~3小時1次,半歲至1歲,一次服20毫升,2~3小時1次;1歲以上,一次服25~30毫升,2~3小時1次。

【功用】健脾和胃、清熱化滯。

【方解】幼兒腹瀉的特點,既見脾虛,又有積滯。脾愈虛乳食愈難運化而愈積滯;反之,積滯愈久,愈妨脾健運,而脾愈虛,形成惡性循環(huán),故治療宜補脾又兼導滯;又脾虛積滯,最易蘊生濕熱,或易感濕熱,故清濕熱之品,諸如黃連、馬齒莧等常不可少。故本方以四君子湯補脾健運為主;加苡仁甘淡利濕,亦是為了健脾;其次為神曲、麥芽、陳皮等,其主要作用為和胃化滯;余下黃連、馬齒莧、石榴皮主要用于清濕熱,清濕熱而不傷陰,而利于脾的健運,而馬齒莧、石榴皮雖味酸,但卻無留邪之弊,此三藥均有良好的清濕熱、治瀉痢的效果,不論脾虛積滯或單純濕熱泄瀉都有顯著療效。

【主治】小兒積滯腹瀉。

【加減】小兒泄瀉,傷于飲食者,最為常見。誠如《素問》所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小兒又“脾常不足”,內因與外因合而為一,構成本病好發(fā)年齡多在2歲以下。故本病治療要點以健脾祛濕為主,扶正重在健脾,祛邪重在利濕。本方旨意在此也。若嘔吐加砂仁,發(fā)熱加金銀花;積滯重者加檳榔;腹痛加白芍。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滿意。

 

13.18 加味益脾鎮(zhèn)驚散

【來源】周炳文,《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黨參9克,白術5克,茯苓6克,甘草3克,鉤藤5克,朱砂0.3克,琥珀1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氣鎮(zhèn)驚、理脾養(yǎng)血。

【方解】小兒稚陰稚陽,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故脾易虛肝易旺,加之小兒神氣怯弱,易受驚恐,每易導致肝旺侮脾,脾失健運,乳食不化而成泄瀉。因此,嬰幼兒驚瀉主要是肝脾功能失調所致、脾虛肝旺乃驚瀉病機關健。故方用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化濕;鉤藤平肝祛風;朱砂、琥珀鎮(zhèn)驚安神,諸藥合用為扶脾抑肝鎮(zhèn)驚之劑。

【主治】驚嚇泄瀉。癥見驚惕不寧,睡中時驚醒,泄瀉糞便如水或糞青如苔,目珠淡藍,指紋淡紅或青色。

【加減】驚瀉是嬰幼兒泄瀉中的一個類型。驚瀉糞青如苔、瀉色青有味,發(fā)熱,睡臥不安,大便日行四五次,多則十余次,平素膽怯易驚,寐時多汗,胃納欠佳,紫紋多淡紅,若調治不當,往往纏綿難愈。本方宜于以上諸癥治療。如兼腸熱食滯,腹脹,大便次數(shù)無度,黏如膠,矢氣者,加黃連、木香、砂仁、焦三仙、陳米。另外還要強調飲食忌口,飲食需擇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生冷瓜果、肥甘厚味。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滿意。

 

13.19 參連健化湯

【來源】史方奇,《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黨參、黃芩、大棗各6克,黃連、干姜、法半夏、炙甘草各3克,生扁豆10克,澤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3次,再將藥汁合而濃縮。如用紅參、西洋參、須另煎汁兌服。每次服10毫升,每日服7~8次。若嘔吐重者,每次可減至5毫升左右,每日可增至10多次或數(shù)十次?;蛉辗?劑。

【功用】溫中補脾、升清降濁、清熱燥濕。

【方解】小兒脾虛久瀉,易傷脾陽,而致升降失調、寒熱錯雜、本虛標實之候。方中黨參、炙甘草、大棗、扁豆補脾以升清;干姜溫中以醒脾;法半夏、澤瀉除濕以降濁;黃連、黃芩清熱以燥濕。本方體現(xiàn)了補瀉溫清升降的配伍法度,集扶正祛邪、調理升降、寒溫并用三法于一方,結構嚴謹,組合全面,藥物劑量不可隨意改變,如隨證加減,須遵法度,方能收效。

【主治】小兒脾虛久瀉。

【加減】病重者,加大黨參用量;病甚者,可用紅參或西洋參;注意黃連與干姜配伍,脾虛熱重者黃連用量應加大,脾虛寒重者干姜用量可加大,兩者一苦寒、一辛溫,寒溫并施,不可隨意更換或代用;兼表有風寒者,加蘇葉3克;有風熱者,加金銀花、連翹各6克;夾食者,加山楂、神曲各3克,萊菔子6克;便瀉稀水者,加車前仁6克;嘔吐重者,加大半夏用量,更甚者用灶心土30克煎湯,代水煎湯;服數(shù)劑不效者,升清力遜,加升麻、蓮米或荷葉各6克。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滿意。

【附記】筆者臨床驗證數(shù)例、均獲痊愈。

 

13.20 小兒慢性腹瀉方

【來源】王祖雄,《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北沙參、炒白術、陳皮、炒谷芽、炒麥芽各6克,茯苓9克,炙甘草、砂仁、荷葉各3克,雞內金、煨訶子各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頻服。

【功用】健脾益氣升清、消導積滯止瀉。

【方解】小兒慢性腹瀉、多以脾虛為本,食滯為標。故方用北沙參、炒白術、炙甘草健脾開胃;炒谷麥芽、雞內金消食導滯;荷葉、煨訶子升清止瀉;陳皮、砂仁理氣醒脾。合而用之,以健脾益氣升清為主,消導積滯止瀉為輔。方藥切中病機,故用之多效。

【主治】小兒慢性腹瀉。

【加減】如兼見嘔吐、噯氣、腹脹較甚者,加法半夏6克,川厚樸5克。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附記】本方需服1周以上,繼以五味異功散等方慢慢調理善后,方奏全功。此外,應囑咐患兒家屬,一定要注意患兒飲食有節(jié)。除正餐外,少吃零食雜食為宜。

 

13.21 車前白術湯

【來源】孫德光,《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車前子6克(包煎)、白術、甘草、粟殼各3克,木香、黃連須各4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頻服。

【功用】利尿健脾、升清降濁、澀腸止瀉。

【方解】方用車前子為君藥,取利小便可以實大便之意,雖利水而不傷陰;白術以健運中焦、斡旋中氣,使清升濁降,泄瀉自除;黃連須厚腸胃;木香行氣,與粟殼合用,可使粟殼澀腸止瀉而不致收澀太過;甘草調和諸藥,兼緩木香燥烈之性。本方看似平淡,然則配伍有度,靈活應用,療效頗佳。

【主治】小兒各種泄瀉。

【加減】①隨證加減,如寒濕瀉,加防風、砂仁、干姜、炙麻黃;暑濕瀉,加生石膏、蒼術;脾虛瀉,加淮山藥、茯苓;腎虛瀉,加肉蔻、附子;傷食瀉,加神曲、雞內金。②配合針刺:取穴少商、商陽、中脘,長強,每日1次。

【療效】臨床屢用,針藥并用,療效頗佳。

【附記】筆者臨床驗證多例,均獲佳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內科臨床秘方第七十至七十九
16.嬰幼兒腹瀉
學會這首千年名方,輕松搞定小兒腹瀉!
小兒疾病秘方-----轉載
慢性泄瀉方[中醫(yī)之家]
中國中醫(yī)藥報社數(shù)字報刊平臺sdwa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