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9-02認識真書02
〔4〕邯鄲淳
繼續(xù)上一課,講王次仲楷法系統(tǒng)的主要人物。先介紹一下這個人,邯鄲淳是大才子,很早就有文名,書法、文章都好。邯鄲淳年輕時有個老師,就是度尚,漢元嘉元年〔151〕度尚任會稽上虞令時,當?shù)爻隽藗€孝女曹娥,度尚欲為之立碑,命弟子邯鄲淳作碑文,蔡邕譽之為「絕妙好辭」。這事后面課程還會詳細講,圖為遼寧博物館藏絹本《曹娥碑》,這是后人所書。
曹操得荊州,不僅收梁鵠為軍假司馬,同時招邯鄲淳相見,「甚敬異之」。曹操兩個兒子曹丕、曹植爭著要邯鄲淳入幕,最后曹操選了曹植,邯鄲淳成為曹植四友之一。不過曹丕當了皇帝,還是把邯鄲淳要了過去,授博士給事中,在皇帝身邊備顧問應對。
衛(wèi)恒評邯鄲淳
邯鄲淳也是書法家,衛(wèi)恒《四體書勢》這樣說:
衛(wèi)恒《四體書勢》:
今宮殿題署多是〔梁〕鵠書。鵠宜為大字,邯鄲淳宜為小字,鵠謂淳得次仲法,然鵠之用筆,盡其勢矣。
宮殿題署,指宮中器物和牌匾題字。衛(wèi)恒把邯鄲淳跟梁鵠作比較,指出有兩點不同:一是梁鵠大字比較好,邯鄲淳小字好。二是邯鄲淳得王次仲「法」,而梁鵠用筆「盡其勢」,這里出現(xiàn)兩個重要術語:「法」和「勢」。「法」指筆法,「勢」不是筆勢,而是「體勢」,「筆勢」是文字點畫的組織,「體勢」是整個字的外形。
《四體書勢》
字勢:勢和體均,發(fā)止無間?!?div style="height:15px;">
篆勢: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隸勢:修短相副,異體同勢,……
草勢:觀其法象,俯仰有儀,……
只要讀讀衛(wèi)恒《四體書勢》,就知道所謂「書勢」都是論字體之勢,所以衛(wèi)恒說「〔梁〕鵠之用筆,盡其勢矣」,也是指梁鵠八分的體勢,從總體上著眼的。
以前講過,書法有三種體勢,小篆是長形的,古隸和章草是方形的,王次仲的八分,體勢是扁方的,這是因為橫向取勢,容易把字形左右拉長。所謂「盡其勢」,就是把體勢拉到極限的意思。
梁鵠「盡其勢」的作品究竟怎么個樣,沒有傳下來,網(wǎng)上所謂梁鵠作品靠不住,沒有「盡其勢」的特征。六級課程我介紹過《曹全碑》,可當「盡其勢」一例,此碑立于漢靈帝中平二年〔185〕,跟梁鵠、邯鄲淳同時。拿某些漢碑的字來對比,有些人體勢比較收斂,這當然跟性格有關,「盡其勢」有飄逸飛動的效果。
《曹全碑》之前,還有《孔宙碑》,此碑立于漢延熹七年〔164〕,比《曹全碑》還早二十年,都是八分代表作品,可惜當時書碑不留名。這兩塊碑都是體勢開張,行筆悠長。
東漢劉焉墓
無論什么事情,都有個度,「盡其勢」也是這樣。東漢初年中山簡王劉焉墓墻上、頂上寫有一些隸字,波勢拉得很長,有些似乎太長了一些。不過這是單個隸字,不是整篇文字,整篇文字許多字排在一起,波勢太長容易推擠重迭。在使用竹簡的時代,波勢受到竹簡寬度限制,如果上石刻碑,又受到方格邊框的限制。
字寫在一個格子中,如果有些筆畫伸得很長,那必然會擠壓其他筆畫的空間,結果就會出現(xiàn)一個字中有疏有密,有輕有重。隸書寫法本來屬于平畫寛結,因為王次仲使用了側鋒,以搖腕動作轉換兩個筆鋒,結果平畫漸漸轉變?yōu)樾碑?。而梁鵠「盡其勢」寫法,又使八分出現(xiàn)部分筆畫緊結,就這樣篆隸平畫寛結時代,慢慢走向真書斜畫緊結,「法」和「勢」邯鄲淳和梁鵠各得其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各位寫真書的時候,不要寫平了。
舉個例子,你看智永真書「美」字,撇捺很長,伸得很開,其他筆畫壓在左側上部,形成密集區(qū),和右旁空白強烈對比,整個方格不是平均使用的。
歐陽通的「美」字,撇捺放不開,中心聚不緊,我們說這樣的字就是寫平了,整個方格平均使用。至于顏真卿,他是用篆法寫真書,特意使用平畫寛結。米芾說:「真字甚易,唯有體勢難」,確實如此。
三體石經(jīng)
邯鄲淳除了八分得王次仲法,還以古文著名,古文就是孔子壁中書的寫法,自然極受學界重視。邯鄲淳的古文老師是曹喜,曹喜是當時古文大家,他寫小篆直追李斯,「善懸針垂露之法,后世行之」。曹魏時,刻三體石經(jīng),每個字用古文、篆、隸寫三次,第一行就是古文,下垂收筆皆用懸針,也就是出鋒收,而小篆多用垂露,這兩種用筆被后人吸收用于楷書。衛(wèi)恒論古文說:「魏初傳古文者出于邯鄲淳」,又說「至正始中,立三字石徑,轉失淳法」。三體石經(jīng)立于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241〕,邯鄲淳早已去世,石經(jīng)只是學邯鄲淳,而學得不大像。邯鄲淳有個學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韋誕。
〔5〕毛弘
第五位是毛弘,衛(wèi)恒《四體書勢》說:
衛(wèi)恒《四體書勢》:
〔梁〕鵠弟子毛弘教于秘書,今八分皆弘之法也。
這句話很短,意思卻很多:第一,毛弘是梁鵠的弟子,這是身分。梁鵠自己偷師于師宜官,毛弘可是公認的梁鵠弟子。第二,毛弘在秘書教書法,這是職業(yè)。上次講到梁鵠歸曹操后在秘書「勤書自效」,則師徒兩人是同事,或先后同事,想來秘書監(jiān)所需抄寫人很多,所以要教一批人。第三,「今八分」不是王次仲之法,是毛弘之法,可見八分從王次仲傳到毛弘,已經(jīng)變了樣子。那毛弘之法,究竟是什么法呢?注意這個「皆」字,在西晉衛(wèi)恒之時,所見到的八分都是毛弘的寫法了,所以盡管毛弘本人的書跡沒有傳下來,只要看看同時代的八分作品就可以知道大概了。
〔張懷瓘《書斷》說:〕
《書斷》
唐 · 張懷瓘
毛弘字大雅,河南武陽人。服膺梁鵠,研精八分,亦成一家法。獻帝時為郎中,教于秘書。建安末卒。
這里給出了時間點,毛弘卒于建安年末。建安是漢獻帝的第五個年號〔196-220〕長達25年。我畫個示意圖,建安年用紅色表示。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去世,三月獻帝改元延康。十月曹丕登基,改年號黃初,炎漢結束,曹魏開始。毛弘卒于建安末,生年不知,如以享壽五十歲估計,則半生都在建安年代度過。衛(wèi)恒于西晉元康元年被害,年方四十。曹魏禁止私人刻碑,下葬多用墓志,所以只要把建安到元康這階段的公家碑刻列出來,就可以看到當時官方八分書體的變化。
《上尊號奏》
當時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漢獻帝「禪讓」政權給曹丕,此時有兩塊碑,一為《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又名《勸進表》。漢獻帝三次禪讓天下,曹丕都說不敢當,一群馬屁精急了,一涌而上,力勸曹丕接受。
《受禪表》
第二塊碑是《受禪表》,曹丕終于接受禪讓,當了皇帝,于是就有人寫文章歌頌一番。這碑文究竟是誰寫的,沒有署名,也無人認賬,所用書體為
八分,但風格確實變了。首先這碑和《上尊號奏》一樣,字不是扁的,而是變方了。這兩塊碑立于黃初之始,標志著漢隸結束,魏隸誕生。
至于用筆,《受禪表》比較柔和一些,《上尊號奏》方正剛直,多見棱角,斜捺的雁尾,已經(jīng)跟后來魏碑楷書差不多了。這種用筆法,書法史上稱之為折刀頭。楊守敬說:「世傳鐘繇書,或云《受禪表》梁鵠書,所謂如折刀頭者,然漢法一變矣。就二碑而論,《上尊號》尤如斬釘截鐵,大抵漢碑渾古遒厚,氣象雍容,如入夫子廟堂,令人起敬。魏晉則峭厲嚴肅,戈戟森列,如入細營,令人生畏?!购髞肀蔽簳r期的楷書造像,跟魏隸很有關系。
魏隸《孔羨碑》
還有黃初二年的《孔羨碑》,也是同一風格,體勢方正,用筆粗略,跟漢隸《曹全碑》細致優(yōu)雅相比,審美完全不同。楊守敬《學書邇言》甚至說:「三國之《孔羨》《范式》《上尊號》《受禪表》,下筆如折刀頭,風骨凌厲,遂為六朝真書之祖。」
蘇州大學華人德教授這樣說:
《中國書法史·兩漢卷》
華人德
《孔羨碑》與《上尊號碑》、《受禪表碑》風格皆類似,即非梁鵠所書,亦皆梁鵠、毛弘之法也。此八分書風在魏晉時極受推重并流行,銘石書必用此體,其時人皆喜歡工飭方整之風格。
《熹平石經(jīng)》
魏隸體勢變方,我認為是受熹平石經(jīng)的影響。熹平石經(jīng)完成于漢靈帝光和六年〔183〕,自此讀書人無不依照這石經(jīng)標準讀書寫字,深受其影響。
東漢歷史有件奇怪的事情,就是瘟疫不斷,建安二十二年〔217〕發(fā)生大疫,直至黃初五年〔224〕,這次疫情厲害到什么程度呢?據(jù)官方記錄,東漢末年減少了三分之二的戶口,當然,這里還有連年戰(zhàn)爭的因素。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所謂「建安七子」,除了兩名是以前死的,剩下五人都在這時去世,建安文學成為絕唱,曹丕、曹植都非常悲傷。曹操、毛弘、邯鄲淳也死于建安之末,未知死因。曹植說起當時疫病慘狀:「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蜿H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成戶去世,甚至整個家族滅亡。在這種朝不保夕的情況下,人們心理起了極大的變化,當然會影響到審美,優(yōu)雅不起來了。
跟《曹全碑》的用筆精麗相比,《孔羨碑》就粗糙多了。史籍說當時農(nóng)具都買不到,只能用木棍,全國各地都是十室九空,產(chǎn)業(yè)鏈完全破壞。河北袁紹桑椹也算軍糧,江淮袁術軍吃蚌蛤,曹操軍更驚人,程昱運來的軍糧,部分竟是人肉干。可以想見,當時毛筆,紙張等正常供應都維持不了,還有多少人在那里磨墨練字呢?輝煌的建安文學在疫情中寫下了句號。燦爛的漢隸,也在疫情中成了遠去的歷史。
〔6〕左子邑
原名左伯,字子邑,東萊人。〔衛(wèi)恒《四體書勢》說:〕
衛(wèi)恒《四體書勢》:
漢末有左子邑,小與淳、鵠不同,然亦有名。
左子邑跟邯鄲淳、梁鵠相比,小有不同,但沒有「自成一家法」,基本上也是王次仲寫法。這位左子邑,真正出大名的不是他的書法,而是造紙技藝。
張懷瓘《書斷》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書斷》
唐·張懷瓘
左伯字子邑,東萊人。特工八分,名與毛弘等列,小異于邯鄲淳,亦擅名漢末。
尤甚能作紙,漢興用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而子邑尤得其妙,故蕭子良答王僧虔書云:「子邑之紙,妍妙輝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神盡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
漢末文房最好的三樣東西,就是左子邑之紙、韋誕之墨、以及張芝之筆。
說起造紙,大家自然會想到蔡倫,其實左子邑也是重要人物,蔡倫之前就有紙,這兩位都是改進造紙技術。《后漢書·和熹鄧皇后本紀》說:東漢永元十四年〔102〕,鄧皇后即位,「是時方國貢獻,競求珍麗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絕,歲時但供紙墨而已?!灌嚮屎蠛芄?jié)儉,一年四季禁止方國進貢珍麗物品,只需進貢紙張和墨就可以了。三年后,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造紙工藝,上奏漢和帝。蔡倫主要貢獻在改進紙漿的成分,采用樹皮、破布等搗爛。左子邑紙「妍妙輝光」,可能是對紙面涂布、染色或砑光,也就是對紙張進行加熟處理,成為高級用紙,但也有學者認為是紙漿纖維處理得好,并非加熟。
〔7-8-9〕劉德升,鐘繇,胡昭
〔衛(wèi)恒《四體書勢》說:〕
衛(wèi)恒《四體書勢》:
魏初,有種、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于劉德升,而鐘氏小異,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
這三個人在行書課程中經(jīng)常提到,相信各位比較熟悉,我后面講到真書時,再詳細講解。
小結一下,衛(wèi)恒《四體書勢》講到的這九個書法家,組成了王次仲的楷法傳授體系,這九個人都在努力地改造隸書,各有其法,取得的成績也是各有不同。
但總體上來說,他們都是文人書法家,所以在書法史上有人記述他們的事跡。其實改造隸書,走向楷書,民間的步伐更快,下一課我舉些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謝謝。
本節(jié)要點
梁鵠「盡其勢」的意義。
邯鄲淳、毛弘、左子邑。
漢隸向魏隸轉變。
復習思考
這是《孔羨碑》中的「廿」字,折刀頭方筆效果,請問用毛筆做怎樣的動作才能寫出這種起筆、收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