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時代佛塔:
西夏以銀川為中心建立國家,占據今寧夏、內蒙古鄂爾多斯、阿拉善旗、額濟納旗以及甘肅的一部分地域,存在于宋、遼、金三個時期,從公元1038—1227年,統治近兩百年。西夏統治者亦學漢文化大力發(fā)展佛教,建造寺院和佛塔,從未間斷。西夏時代留存至今的佛塔不多,主要在寧夏及其周圍地區(qū),類型五花八門。
西夏佛塔與時代相近的宋塔、遼塔、金塔比較,在布局、形體和工藝上都呈現出種類繁多的特點。在布局形式上,西夏佛塔有單體、并列體、群體。其形體結構有仿宋樓閣式、仿唐密檐式、藏傳覆缽式、復合變體等類型。在平面結構上,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字折角多邊形和圓形等。就是同類造型的佛塔中,在塔座、塔身、塔檐、塔剎的砌筑處理和裝修手法上也變化多端,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
海寶塔塔身坐方形臺基上,九層連同臺基共十一級,磚砌樓閣式建筑,通高54米,塔身呈“亞”字型,造型別致,外形線條流暢而明朗,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塔上端為磚砌四角攢尖頂,頂上置方體桃形綠色琉璃塔剎,別具異域風味。該座塔的建造年代據專家推算為西夏時代?,F存塔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
承天寺塔位于寧夏銀川市城西南角的承天寺內,與北郊的海寶塔遙相呼應。始建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乾隆三年,強烈的地震使原塔遭嚴重破壞,現存的塔是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新修建的,基本保留了西夏原有造型風格,但由原來的十三層改為了十一層。承天寺塔是一座八角十一層樓閣式磚塔,通高64. 5米。
拜寺口雙塔位于賀蘭山拜寺口內,兩塔東西距100余米相對而立,兩塔均為密檐式磚塔。東塔外形為八角形,高約45米,13層。每層塔檐下都有兩個磚雕獸頭。西塔外形與東塔相似,高14層,第二層以上各層塔身檐下每面正中砌有一淺龕,龕內塑一佛像,每座佛像姿態(tài)各異。龕的左右兩側,飾有口含串珠的獸頭,神龕左右上角塔身每面的磚折處,又各雕有佛像一尊。在雙塔西面的山坡平地上,有佛寺遺跡。據考證,這里是西夏賀蘭山佛祖院遺址。雙塔為西夏中晚期所建。
康濟寺塔位于寧夏同心縣韋州鎮(zhèn)的古韋州城東南的康濟禪寺廢址內,塔建于西夏年間,塔高39.2米,外形呈八角形,為平地而起的密檐式空心磚塔。
康濟寺塔原為九層,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修時,又在原塔上增建成為十三層,但保留了該塔原形。明萬歷九年(1581年)增建的四層毀于地震,在復原時仍保持十三層;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三次對該塔進行了維修。該塔最后一次整修是1985年。
宏佛塔位于寧夏賀蘭縣潘昶鄉(xiāng)王澄村南面的一處廢寺內,是一座磚筑的八角形樓閣式與覆缽式兼具的復合體建筑,其造型獨特,風格古樸。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1990年對宏佛塔進行了修繕。
永壽塔位于中寧縣鳴沙鎮(zhèn)北側。相傳建于西夏毅宗諒祚時代。塔原高十四級,是一座八角樓閣式磚塔。明嘉靖四十年(1561)地震,震倒七級。隆慶至萬歷年間慶王府主持重修,始名永壽。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地震,又震倒七級,殘塔留世二百余年。一九八五年進行修繕,重新修復四級,共十一級。修復后略如舊制。永壽塔的始建年代,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載:“安慶寺寺內浮屠,相傳建于諒祚之時。”李諒祚是西夏第二代皇帝,在位于公元一零四九年到一零六八年。
寧夏同心韋州喇嘛塔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