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經(jīng)常遇到患心煩、耳鳴、目赤、鼻干、齦腫咽痛等頭面孔竅燥熱證患者,一般都是自作主張,先買幾袋黃連上清丸或三黃片之類成藥服用,結(jié)果療效不理想,有的患者還會(huì)因服藥不當(dāng)而出現(xiàn)腹瀉。即使找中醫(yī)診治,大部分也都是開黃連解毒湯一類藥方,取效亦是不佳。實(shí)際上,治療此證有一妙方,即翹荷湯,三五劑即可解除癥狀。
翹荷湯出自《溫病條辨·上焦篇·秋燥》第57條,組成為“薄荷1錢5分,連翹1錢5分,生甘草1錢,黑梔皮1錢5分,桔梗2錢,綠豆皮2錢。水2杯,煮取1杯,頓服之。日服2劑,甚者日3劑。
加減法:耳鳴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鮮菊葉、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黃芩”。
吳瑭稱此方為“辛涼法”。其原條文謂:“燥氣化火,清竅不利者,翹荷湯主之。”吳瑭自注云:“清竅不利,如耳鳴目赤,齦脹咽痛之類?!?div style="height:15px;">
翹荷湯用梔子皮不用梔子,取其輕清之性;薄荷用梗不用葉,防其過散傷津。兩藥配合為變通梔子豉湯法,可輕清宣散上焦燥熱郁火。生甘草、桔梗為甘桔湯,清利咽喉。綠豆皮甘寒質(zhì)輕,解熱毒,散目翳,合連翹殼輕清以泄燥火。全方以輕見長(zhǎng),且不用過辛、過寒與滋潤(rùn)藥,是一首治療燥熱怫郁上焦頭面孔竅的重要方劑。由于目前臨床上已經(jīng)很少用梔子皮、綠豆皮,因此,這兩味藥可以用梔子、綠豆代替。
我在臨床上常用翹荷湯治療燥火上郁所致的耳鳴、目赤、齦腫、咽痛、鼻癤、流涕、頭痛等病證。
方劑常用量為:連翹15g,薄荷10g,桔梗10g,生甘草6g,生梔子10g。還可以隨癥加減:咽喉不痛者,減桔梗、甘草;耳鳴者,加夏枯草、石菖蒲、蟬蛻等;目干、目赤、目癢者,加菊花、密蒙花、夏枯草、香附、木賊等;咽痛者,加山豆根、蟬蛻、馬勃、玄參、射干等;過敏性鼻炎鼻塞流涕者,加谷精草、青葙子、密蒙花、辛夷、荊芥等;頭痛者,加蔓荊子、白蒺藜等;牙齦腫痛,或口唇起皰疹者,加升麻、生石膏或大黃等。
【驗(yàn)案一】張某,男,72歲。2008年8月初秋來診。
刻診:舌紅苔薄黃,脈弦微數(shù),寸關(guān)尤甚。眼結(jié)膜紅絲疏布,右鼻孔外有一小癤子。主訴:近1周來眼干澀,鼻干痛,耳鳴,咽干痛,不咳無痰,納差,小便略熱,大便正常。辨為翹荷湯證。處方:連翹15g,薄荷10g,桔梗10g,生甘草6g,生梔子10g,玄參10g,射干10g,夏枯草15g,香附子10g,升麻10g,馬勃10g,防風(fēng)10g,黃芩6g。3劑,水煎服。
3日后復(fù)診:上述癥狀大部分減輕。減黃芩、馬勃、香附,又續(xù)服3劑,諸癥消失,唯納差未去。又處方益胃湯3劑,痊愈。【驗(yàn)案二】賈某,女,26歲,研究生。2009年6月來診。近1周因吃麻辣火鍋過多,嘴唇干裂脫皮,越舐越嚴(yán)重,吃各種水果亦不能解除癥狀。曾到某省級(jí)醫(yī)院專家處就診,口服維生素,外用派瑞松藥膏,不效。因其母常在我處就診,故帶其來診。
刻診:舌微紅,苔薄白,脈弦細(xì),口略干,心煩焦急,大便略干,小便正常,月經(jīng)略黑量少。辨為翹荷湯證。
處方:連翹15g,薄荷10g,防風(fēng)10g,生梔子10g,北沙參30g,生甘草6g,荊芥10g,苦參10g,蒼術(shù)10g,黃芩10g,大黃6g。3劑,水煎服。
1周后復(fù)診:3劑藥吃完就基本治愈,嘴唇已不干裂。
綜觀以上兩案可以看到,翹荷湯以輕清宣泄上焦郁火為特點(diǎn),是治療郁火上怫,頭面孔竅火熱證的專方。在運(yùn)用中要注意掌握“火郁發(fā)之”的原則,但求輕,不求重。這一點(diǎn)很重要。千萬不要重藥大投,否則會(huì)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發(fā)布:古道瘦馬 | 分類:五官專題 | 評(píng)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