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武漢漢陽的古琴臺心儀已久。一則心碎的故事,一段心動的傳說,一處“知音文化”的發(fā)祥地。
2018年3月16日,借去南京母校參加老三屆回憶錄出版發(fā)布會的機會,取道武漢,看望同窗校友,在張躍燕、徐茂俊同學(xué)陪同下,信步古琴臺,了卻了多年的心愿。
古琴臺位于龜山腳下,月湖之濱,北靠漢水,西望梅子山。掩映在濃密滴翠的樹蔭之中,是武漢著名的音樂文化古跡。與黃鶴樓、晴川閣合稱武漢三大名勝,然而其歷史比黃鶴樓、晴川閣更加悠久。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斷琴臺。據(jù)《警世通言》記述,在戰(zhàn)國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名叫俞伯牙,造詣精深,苦于“曲高和寡”,一直沒有知音,為此常嘆息不止。一年中秋月夜,伯牙從晉國出使楚國,行至漢陽江口,泊舟龜山腳下的月湖,面對皓月,取琴彈奏,忽然琴弦崩斷,心感必有知音聽琴。他不禁驚喜交加,急忙尋望,果然見岸邊立有一位樵夫在聽琴。此人名叫鐘子期,是古漢陽鐘家村的名士。伯牙即邀子期上船,續(xù)弦撫琴。他始彈一曲意在高山。子期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彼肿嘁磺驹诹魉?。子期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大喜,他的《高山流水》有了知音。于是兩人成了莫逆之交,約定來年中秋在此重聚。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fēng)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后人為了紀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便在二人相會的月湖岸邊筑起了古琴臺。
回到賓館,查古琴臺“古”在何時修建,所得無從考證。據(jù)《皇宗書錄》記載,琴臺在北宋時就已有之,明人阮漢聞有《碎琴》一詩,梁朝簡文帝蕭綱也有《琴臺》一詩,推斷琴臺至少存在1400年以上。年代久遠,歷經(jīng)兵荒馬亂,古琴臺遺址早已蕩然無存。
清嘉慶年間,湖廣總督畢秋帆重修古琴臺,恢復(fù)其舊貌。清人汪中撰文《琴臺之銘并序》和《伯牙事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革命軍與清軍多次在漢陽展開激戰(zhàn),龜山等處屢遭重炮轟擊,龜山腳下的古琴臺也遭到嚴重損壞。
今天的古琴臺,是新中國重建的。白墻碧瓦,古樸風(fēng)雅;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竹柏掩映,鳥語花香。漢白玉的圍欄上,精雕著幅幅栩栩如生的圖畫“聽琴圖”,背面刻有“琴臺記”。
到古琴臺游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于黃瓦紅柱內(nèi)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用陰陽筆法刻鐫而成,遠看凸出,近看凹陷。畢竟是皇帝的作品,更珍貴些,用玻璃鑲罩。
東側(cè)有一小門,門額題“琴臺”二字,據(jù)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
門邊是一尊“伯牙撫琴”漢白玉塑像。
我靜靜地站立,注視著“琴臺”兩個字。古琴臺,知音的故里。鐘子期與伯牙成就一段千古佳話。每每有人尋訪,是一種追問,還是一種憑吊?琴臺空置,無琴亦無情,但斯人已逝,琴聲卻仍在。這聲,是碧水綠波,是郁林翠葉,是和風(fēng)細雨。風(fēng)從歷史的衣袖伸出手,輕輕撫奏,綠波蕩漾,吟唱歲月悠悠;翠葉拍響,傾訴季節(jié)交替;靜下心來,你或許可以聽見雨落的聲音,那聲音渺渺,就像是從遠古穿越歷史風(fēng)塵的琴聲,或是千年輪回的故事。
圖為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
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
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臺,前來一游,游后,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古琴臺的詩廊,寫著包括李白、王安石等歷代文人騷客對“伯牙與子期”的詠詩,抬眼看到陶淵明觸目驚心的句子——
不見相知人,唯見古時丘。
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
有陶淵明的意境在此,后世的唐宋元明清的詩都不用看了。
兩側(cè)的抱柱聯(lián):
清風(fēng)明月本無價,
流水高山自有情。
“伯牙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據(jù)說這是清代遺物。
知音樹,一樹分兩枝。
旁邊的石碑這樣介紹:“傳說此雪松植入琴臺勝地,后受此靈氣,一樹分為二枝。寓意伯牙和鐘子期這段感人的故事?!币粯浞殖蓛芍?,代表著兩人的友情,雖牽強了點,倒很有意思。
兩側(cè)抱柱聯(lián):
寄語鼓琴人,問當年高山流水,誰為識者;
吟詩題壁客,喜此際江湖芳草,也解知音。
這是一組命名為“曠世知音”的石雕像。
從穿著、形態(tài)上看,顯然右為伯牙左為子期,還有一位見證人,伯牙的傭人、隨從抑或書童(琴童)?雕像表現(xiàn)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時的欽佩、欣喜之情。
旁邊還有一尊“知音同心鎖”雕塑,說明上書:“愜易象斷金之義”——林慮山人《鐘子期聽伯牙鼓琴賦》,意為:就像易經(jīng)所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以贊鐘期、伯牙之深厚友情。靈氣寶鎖,護佑你鎖住友情、愛情、親情,鎖住一段佳話。
后面有一座六角亭,因時間關(guān)系,我們沒走近它,也就沒看到它的名稱,我想是否該叫“知音亭”?
一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與子期只求其心之默契,灑脫飄逸,恰似不食人間煙火。不能不感慨,現(xiàn)實中的友誼往往摻雜著功利色彩,真能找到一個知你心,解你意,懂你情的知音,確實是件幸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