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一張國畫-看300年前福州城
相片需本人同意,否則不能轉(zhuǎn)載。
站在畫家鄭子端的客廳,看著墻上一幅半米高的畫,仿佛回到300年前的福州:坐著福船,沿著閩江順流而下;萬壽橋上,小販挑擔(dān)叫賣,有錢人家或坐轎子,或騎著高頭大馬,還有一對戀人眺望著江水說著悄悄話……
這幅畫其實(shí)是300年前福州城臺景觀手繪圖。據(jù)作者鄭子端介紹,原畫現(xiàn)藏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畫上記載的時間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0多年前,荷蘭漢學(xué)家魯克斯帶著復(fù)制畫來到福州,經(jīng)福州的文博專家曾意丹考證,最后由鄭子端先生以高倍放大鏡對畫幅的照片揣摩后臨摹,歷時半年有余,于前幾年完成了這幅福州版的《清明上河圖》。
鄭子端還是位福州民俗專家,為了完成這幅畫,他翻閱了大量史書,走遍了福州的各個角落,尋訪了舊時在鼓嶺砍柴的村民,才將畫中的地址一一找出,并加上備注,“別小瞧了這幅畫,它幫我們解開了很多疑團(tuán)?!编嵶佣苏f。
解密一:越王臺為何能容百人?
《榕城考古略》中,對于越王臺的記載只有一句話“越王臺周圍36步,可坐百余人”。這么小的地方為何能容下百人?
從這幅畫,可以清楚地看出越王臺有兩層臺子,下層有三個臺階,上層有一個臺階,正是因?yàn)橛袃蓪?,才可容百人。臺上還有個祀神的碑,臺東還有登高石。越王臺前還立著“全閩第一江山”碑,如今越王臺已變成福州四中的校園,而“全閩第一江山”碑仍然立著。
解密二:中亭街名字從何來?
“中亭街”名字的由來,從這幅畫一目了然。 圖中,閩江上的萬壽橋和白馬河上的沙合橋之間,層層疊疊地分布著民房,都是清一色的吊腳樓。民房中,有一兩層樓的亭子,黑瓦紅梁,特別醒目。這個亭位于萬壽橋和沙合橋的中間位置,有點(diǎn)靠西。“中間有一亭,中亭街因此得名。”鄭子端說。
解密三:烏塔何時開始斜的?
烏塔又稱為福州的比薩斜塔,一直保持著向東南方向傾斜的姿勢,何時傾斜的卻不為人知。而福州的有關(guān)專家,對此爭執(zhí)不止。鄭子端告訴主持人,有專家認(rèn)為烏塔是清咸豐年前斜的,傳說當(dāng)時刮了一場大風(fēng),大風(fēng)過后,大家出去看發(fā)現(xiàn)烏塔斜了;也有專家認(rèn)為,烏塔可能在明末就斜了。
在這幅畫上,主持人看到烏塔和現(xiàn)在一樣,是斜的。鄭子端說,有了這幅畫,就可以把烏塔傾斜的時間再向前推進(jì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