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最早記載于《本經(jīng)》,又名羌活,二者原為一物。到宋朝的《藥性本草》才把羌活別列一條,闡述了二者的區(qū)別,認為蕓香之氣濃郁者為羌活,專治上旁行。獨活味厚,專治腰膝足脛等癥?,F(xiàn)在已明確分清羌獨二活均為傘形科植物羌活和福氏羌活等植物的根莖,獨活為重齒毛當歸、柴莖獨活、牛尾獨活、興安白芷等植物的根莖。羌活獨活性味均為辛苦溫,入腎,膀胱二經(jīng),有散風寒,祛風通痹止痛的作用。在臨床上用于風寒濕痹,肢體疼痛,身體重著,關(guān)節(jié)不利等癥,二者常相須為用,但二者也各有其特點。
羌活
羌活植物圖
【別 名】羌青、護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風使者、黑藥。
【來 源】羌活為傘形科植物羌活(背翅芹)或寬葉羌活的干燥根莖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產(chǎn) 地】主產(chǎn)于四川(稱川羌活)、甘肅、青海(稱西羌活)。此外,陜西、云南、新疆、西藏等地亦產(chǎn)。
【主要成份】寬葉羌活含揮發(fā)油等。且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2.8%(ml/g)。
【性 味】辛、苦,溫。
【歸 經(jīng)】歸膀胱、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肩背酸痛。
《日華子本草》指羌活主治一切風并氣,筋骨拳攣,四肢羸劣,頭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氣,五勞七傷,虛損冷氣,骨節(jié)酸疼,通利五臟。
《品匯精要》:"主遍身百節(jié)疼痛,肌表八風賊邪,除新舊風濕,排腐肉疽瘡."
《醫(yī)學啟源》:"羌活,治肢節(jié)疼痛,手足太陽本經(jīng)風藥也。加川芎治足太陽、少陰頭痛、透關(guān)利節(jié),又治風濕。
《本草匯言》里說:羌活功能條達肢體,通暢血脈,攻徹邪氣,發(fā)散風寒風濕。
【別名】香獨活、肉獨活、川獨活、資丘獨活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 的干燥根。春初苗剛發(fā)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發(fā)軟后再烘至全干。以獨根、粗壯、有油性者為佳。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薄片,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味】辛、苦,微溫。
【歸經(jīng)】歸腎、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祛風勝濕,通痹止痛,凡風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無論新久,均可應(yīng)用,尤以下部之痹痛、腰膝酸痛、兩足痿痹、屈伸不利等癥為適宜。
《本草正義》獨活為祛風通絡(luò)之主藥?!侗窘?jīng)》主風寒所擊,祛風之正治也。
宋《本草圖經(jīng)》獨活、羌活,今蜀漢出者佳。春生苗葉如青麻,六月開花作叢,或黃或紫,結(jié)實時葉黃者,是夾石上生,葉青者是土脈中生。
元《湯液本草》獨活,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濕,渾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明《藥品化義》獨活,能宣通氣道,自頂至膝,以散腎經(jīng)伏風,凡頸項難舒,臀腿疼痛,兩足痿痹,不能動移,非此莫能效也。能治風,風則勝濕,專疏濕氣,若腰背酸重,四肢攣痿,肌黃作塊,稱為良劑。又佐血藥,活血舒筋,殊為神妙。
羌活與獨活都能祛風濕止痛、發(fā)汗解表,用治風寒濕痹證及外感風寒濕表證。羌活一年四季均可用于風寒感冒之癥。在《本草逢原》里,還說其為“卻亂反正之主帥,非時感冒之仙藥”。但羌活氣味雄烈,主入膀胱經(jīng),發(fā)散解表力強,能直上巔頂,橫行肢臂,善治上部風邪,故在上在表的風濕痹痛多用。
獨活氣味較淡,性質(zhì)也較和緩,主入腎經(jīng),偏下行入里,長于祛腰膝筋骨間風濕,善治在下在里之風濕痹痛,且祛風濕力強,是治風濕痹痛之常用要藥,但解表之力不如羌活。
一般而言,上半身之風濕痹痛多用羌活,下半身之風濕痹痛多用獨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