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潮熱:按時發(fā)熱,或按時熱勢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時的癥狀。
下午3~5時(即申時)熱勢較高者,稱為日晡潮熱,常見于陽明腑實證,故亦稱陽明潮熱。由于胃腸燥熱內(nèi)結(jié),陽明經(jīng)氣旺于申時,正邪斗爭劇烈,故在此時熱勢加重。
午后和夜間有低熱者,稱為午后或夜間潮熱。有熱自骨內(nèi)向外透發(fā)的感覺者,稱為骨蒸發(fā)熱。多屬陰虛火旺所致。
2.微熱:
長期微熱,勞累則甚,兼疲乏、少氣、自汗等癥狀者,多屬氣虛發(fā)熱。
時有低熱,兼面白、頭暈、舌淡、脈細等癥狀者,多屬血虛發(fā)熱。
長期低熱,兼顴紅、五心煩熱等癥狀者,多屬陰虛發(fā)熱。
每因情志不舒而時有微熱,兼胸悶,急躁易怒等癥狀者,多屬氣郁發(fā)熱,亦稱郁熱。
小兒于夏季氣候炎熱時長期微熱,至秋涼自愈者,多屬氣陰兩虛發(fā)熱。
3.寒熱往來
①寒熱往來無定時--多見于少陽病,為半表半里證。
②寒熱往來有定時--常見于瘧疾。
4. 戰(zhàn)汗:病人先惡寒戰(zhàn)栗而后汗出的癥狀,為正邪劇爭所致。常見于溫病或傷寒邪正劇烈斗爭的階段,是病變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若汗出熱退,脈靜身涼,提示邪去正復(fù),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熱不退,煩躁不安,脈來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惡化。
5. 手足心汗:指手足心汗出的癥狀。手足心汗出最多,可因陰經(jīng)郁熱熏蒸;陽明燥熱內(nèi)結(jié),熱蒸迫津外泄;脾虛運化失常,津液旁達四肢而引起。
6. 頭痛
陽明經(jīng)與任脈行于頭前,故前額連眉棱骨痛,病在陽明經(jīng);太陽經(jīng)與督脈行于頭后,故后頭連項痛,病在太陽經(jīng);少陽經(jīng)行于頭兩側(cè),故頭兩側(cè)痛,病在少陽經(jīng);足厥陰經(jīng)系目系達巔頂,故巔頂痛,病在厥陰經(jīng)等。
7. 口渴與飲水
①口渴欲飲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多因燥邪傷津所致??诟晌⒖剩l(fā)熱,脈浮數(shù)者,多見于溫熱病初期,邪熱傷津不甚。
②大渴喜冷飲,壯熱,大汗出者,為里熱熾盛,津液大傷的表現(xiàn)。
③口渴咽干,夜間尤甚,顴赤盜汗,五心煩熱者,是陰虛津虧表現(xiàn)。
④口渴而多飲,小便量多,形體消瘦者,屬消渴病。
⑤渴不多飲,兼身熱夜甚,心煩不寐,舌紅絳者,屬溫病營分證。
⑤渴喜熱飲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飲內(nèi)停所致。
⑥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膚甲錯者,為有瘀血的表現(xiàn)。
8. 口味
①口淡 多見于脾胃虛弱、寒濕中阻及寒邪犯胃。
②口甜 多因濕熱蘊結(jié)于脾;口甜而少食、神疲乏力者,多屬脾氣虧虛。
③口黏 膩常見于痰熱內(nèi)盛、濕熱中阻及寒濕困脾。
④口酸 多見于傷食、肝胃郁熱等。
⑤口苦 多見于心火上炎或肝膽火熱之證。
⑥口澀 多與舌燥同時出現(xiàn)。為燥熱傷津,或臟腑熱盛,氣火上逆所致。
⑦口咸 多認為是腎病及寒水上泛之故。
9.假神
原本目光晦滯,突然目似有光,但卻浮光外露;本為面色晦暗,一時面似有華,但為兩顴泛紅如妝;本已神昏或精神極度萎靡,突然神識似清,想見親人,言語不休,但精神煩躁不安;原本身體沉重難移,忽思起床活動,但并不能自己轉(zhuǎn)動;本來毫無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等。
假神的出現(xiàn),是因為臟腑精氣極度衰竭,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所致,常是危重病人臨終前的征兆。
10.青色
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屬寒盛、痛劇。突見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涼脈微,則多為心陽暴脫,心血瘀阻之象。久病面色與口唇青紫者,多屬心氣、心陽虛衰,血行瘀阻,或肺氣閉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黃(即面色青黃相兼,又稱蒼黃)者,可見于肝郁脾虛的病人,脅下每有癥積作痛。小兒眉間、鼻柱、唇周發(fā)青者,多屬驚風。
11.黑色
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屬腎陽虛。因陽虛火衰,水寒不化,濁陰上泛所致。
面黑干焦者,多屬腎陽虛。因腎精久耗,陰虛火旺,虛火灼陰,機體失養(yǎng)所致。眼眶周圍發(fā)黑者,多屬腎虛水飲或寒濕帶下。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12.脫發(fā):片狀脫發(fā),顯露圓形或橢圓形光亮頭皮,稱為斑禿,多為血虛受風所致。青壯年頭發(fā)稀疏易落,有眩暈、健忘、腰膝酸軟者,為腎虛;有頭皮發(fā)癢、多屑、多脂者,為血熱化燥所致。
13.“五輪學說”:即瞳仁屬腎,稱為水輪;黑睛屬肝,稱為風輪;兩眥血絡(luò)屬心,稱為血輪;白睛屬肺,稱為氣輪;眼瞼屬脾,稱為肉輪。
14.目態(tài)
①瞳孔縮小:可見于川烏、草烏、毒蕈、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以及某些西藥導(dǎo)致的藥物性瞳孔縮小等。
②瞳孔散大:常見于綠風內(nèi)障、青風內(nèi)障等五風內(nèi)障、青盲等病人,亦見于杏仁中毒以及某些西藥導(dǎo)致的藥物性瞳孔散大等。危急癥病人,瞳孔完全散大,為臟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亂、瀕臨死亡的重要體征。
③目睛凝視:又稱目睛微定。指病人兩眼固定,不能轉(zhuǎn)動。固定前視者,稱瞪目直視;固定上視者,稱戴眼反折;固定側(cè)視者,稱橫目斜視。多屬肝風內(nèi)動之證,常有神昏、抽搐等表現(xiàn),屬病重;或見于臟腑精氣耗竭,或痰熱內(nèi)閉證;瞪目直視還見于癭氣。
15.口之動態(tài):
口張——口開而不閉,屬虛證。若狀如魚口,張口氣直,但出不入,則為肺氣將絕,屬病危。
口噤——口閉而難開,牙關(guān)緊急,屬實證。多因筋脈拘急所致??梢娪谥酗L、癇病、驚風、破傷風、馬錢子中毒等。
口撮——上下口唇緊聚,為邪正交爭所致,可見于新生兒臍風;若兼見角弓反張者,多為破傷風病人。
口——口角向一側(cè)斜,可見于口僻,屬風邪中絡(luò);或見于中風,為風痰阻絡(luò)。
16. 牙齒色澤:若牙齒干燥,為胃陰已傷;牙齒光燥如石,為陽明熱甚,津液大傷;牙齒燥如枯骨,多為腎陰枯竭、精不上榮所致,可見于溫熱病的晚期,屬病重。
17. 望痰
痰白清稀者,多屬寒痰,上犯于肺所致。痰黃稠有塊者,多屬塊痰。痰少而黏,難于咯出者,多屬燥痰。所致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多屬濕痰。致痰中帶血,色鮮紅者,稱為咯血。常見于肺癆、肺癌等病人。咯吐膿血痰,氣腥臭者,為肺癰。是熱毒蘊肺,化腐成膿所致。
18. 望嘔吐物
嘔吐物清稀無酸臭味,或嘔吐清水痰涎,多因胃陽不足,或寒邪犯胃,胃失和降所致。嘔吐物穢濁有酸臭味,多因邪熱犯胃,胃失和降。吐不消化、味酸腐的食物,多屬傷食,胃氣上逆。嘔吐黃綠苦水,多屬肝膽郁熱或濕熱。吐血色暗紅或紫暗有塊,夾有食物殘渣者,屬胃有積熱,或肝火犯胃,或胃腑血瘀所致。
19. 望小兒指紋
①紅紫辨寒熱 指紋偏紅:屬外感表證、寒證。指紋紫紅:屬里熱證。指紋青色:主疼痛、驚風。指紋淡白:屬脾虛、疳積。指紋紫黑:為血絡(luò)郁閉,病屬重危。
②淡滯定虛實 指紋淺淡而纖細者,多屬虛證。因氣血不足,脈絡(luò)不充所致。指紋濃滯而增粗者,多屬實證。因邪正相爭,氣血壅滯所致。
20. 絳舌
主里熱亢盛、陰虛火旺。絳舌多由紅舌進一步發(fā)展而成。舌絳有苔,多屬溫熱病熱入營血,或臟腑內(nèi)熱熾盛。絳色愈深,熱邪愈甚。舌絳少苔或無苔,或有裂紋,多屬久病陰虛火旺,或熱病后期陰液耗損。
21. 點刺舌
主臟腑熱極,或為血分熱盛。舌紅而生芒刺,多為氣分熱盛;點刺色鮮紅,多為血熱內(nèi)盛,或陰虛火旺;點刺色絳紫,為熱入營血而氣血壅滯。舌尖生點刺,多為心火亢盛;舌邊有點刺,多屬肝膽火盛;舌中生點刺,多為胃腸熱盛。
22. 齒痕舌
主脾虛、水濕內(nèi)盛證。舌淡胖大而潤,舌邊有齒痕者,多屬寒濕壅盛,或陽虛水濕內(nèi)停;舌質(zhì)淡紅而舌邊有齒痕者,多為脾虛或氣虛;舌紅而腫脹滿口,舌有齒痕者,為內(nèi)有濕熱痰濁壅滯。
23. 強硬舌
多見于熱入心包,或為高熱傷津,或為風痰阻絡(luò)。舌強硬而色紅絳少津者,多因邪熱熾盛,熱入心包。舌體強硬、胖大兼厚膩苔者,多因風痰阻絡(luò)所致。舌強語言謇澀,伴肢體麻木、眩暈者,多為中風先兆。
24. 苔質(zhì)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氣之深淺。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輕淺,或內(nèi)傷病病情較輕,胃氣未傷,可見到薄苔。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已入里,或胃腸內(nèi)有宿食,或痰濁停滯,病情較重。舌苔由薄轉(zhuǎn)厚,提示邪氣漸盛,為病進;舌苔由厚轉(zhuǎn)薄,或舌上復(fù)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氣勝邪,為病退的征象。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氣極盛,迅速入里;苔驟然消退,為正不勝邪,或胃氣暴絕。
25. 舌紅苔剝多為陰虛;舌淡苔剝或類剝苔,多為血虛或氣血兩虛。鏡面舌色紅絳者,為胃陰枯竭。
26. 苔白厚膩,多為濕濁內(nèi)停,或為痰飲、食積。苔白厚而干,主痰濁濕熱內(nèi)蘊;苔白如積粉,捫之不燥者,稱為積粉苔,常見于瘟疫或內(nèi)癰等病,系穢濁濕邪與熱毒相結(jié)而成。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提示燥熱傷津,陰液虧損。
27. 灰黑苔
主陰寒內(nèi)盛,或里熱熾盛等。
灰黑苔可見于熱性病中,亦可見于寒濕病中,但無論寒熱均屬重證,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苔質(zhì)的潤燥是辨別灰黑苔寒熱屬性的重要指征。在寒濕病中出現(xiàn)灰黑苔,其舌苔灰黑必濕潤多津;在熱性病中出現(xiàn),其舌苔灰黑必干燥無津液。
(二)
1.音啞與失音
新病音啞或失音者,多屬實證,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襲肺,或痰濕壅肺,肺失清肅,邪閉清竅所致,即所謂“金實不鳴”。久病音啞或失音者,多屬虛證,多因各種原因?qū)е玛幪摶鹜?,肺腎精氣內(nèi)傷所致,即所謂“金破不鳴”。
2.譫語
指神識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的癥狀,屬實證。見于外感熱病,溫邪內(nèi)入心包或陽明實熱證、痰熱擾亂心神等。
3.鄭聲
指神識不清,語言重復(fù),時斷時續(xù),語聲低弱模糊的癥狀。多因久病臟氣衰竭,心神散亂所致,屬虛證。見于多種疾病的晚期、危重階段。
4.獨語
指自言自語,喃喃不休,見人語止,首尾不續(xù)的癥狀。多因心氣虛弱,神氣不足,或氣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屬陰證。常見于癲病、郁病。
5.錯語
指病人神識清楚而語言時有錯亂,語后自知言錯的癥狀。證有虛實之分,虛證多因心氣虛弱,神氣不足所致;實證多為痰濕、瘀血、氣滯阻礙心竅所致。
6. 咳嗽
咳聲重濁緊悶,是寒痰濕濁停滯于肺??嚷曒p清低微,多因久病肺氣虛損??嚷暡粨P,痰稠色黃,不易咯出,多屬熱證??扔刑德?,痰多易咯,多屬痰濕阻肺。干咳無痰或少痰,多屬燥邪犯肺或陰虛肺燥??嚷暢赎嚢l(fā)性、痙攣性,連續(xù)不斷,咳后有雞鳴樣回聲,并反復(fù)發(fā)作者,稱為頓咳(百日咳),多因風邪與痰熱搏結(jié),見于小兒??嚷暼缛停橛新曇羲粏?,吸氣困難,是肺腎陰虛,疫毒攻喉所致,多見于白喉。
7. 口氣
若口中散發(fā)臭氣者,稱為口臭,多與口腔不潔、齲齒、消化不良有關(guān)??跉馑岢?,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者,多屬食積胃腸。口氣臭穢者,多屬胃熱。口氣腐臭,或兼咳吐膿血者,多是內(nèi)有潰腐膿瘍。口氣臭穢難聞,牙齦腐爛者,為牙疳。
8.常見病脈歸類簡表(必須要把表中的內(nèi)容全部牢記?。?div style="height:15px;">
脈綱
共同特點
相類脈
脈名
脈象
主病
浮脈類
輕取即得
浮
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證,亦見于虛陽浮越證
洪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
熱盛
濡
浮細無力而軟
虛證,濕困
散
浮取散溫而無根,伴至數(shù)或脈力不勻
元氣離散,臟氣將絕
芤
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失血,傷陰之際
革
浮而搏指,中空邊堅
亡血、失精、半產(chǎn)、崩漏
沉脈類
重按始得
沉
輕取不應(yīng),重按始得
里證
伏
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閉、厥病、痛極
弱
沉細無力而軟
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牢
沉按實大弦長
陰寒內(nèi)積、疝氣、癥積
遲脈類
一息不足四至
遲
一息不足四至
寒證,亦見于邪熱結(jié)聚
緩
一息四至,脈來怠緩
濕病,脾因虛弱,亦見于平人
澀
往來艱澀,遲滯不暢
精傷、血少,氣滯、血瘀,痰食內(nèi)停
結(jié)
遲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
陰盛氣結(jié),寒痰瘀血,氣血虛衰
數(shù)脈類
一息五至以上
數(shù)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熱證,亦主里虛證
疾
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熱證,亦主里虛證
促
數(shù)而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
陽熱亢盛,瘀食停積,臟氣衰敗
動
脈短如豆,滑數(shù)有力
疼痛,驚恐
虛脈類
應(yīng)指無力
虛
舉按無力,應(yīng)指松軟
氣血兩虛
細
脈細如線,應(yīng)指明顯
氣血俱虛,濕證
微
極細極軟,似有似無
氣血大虛,陽氣暴脫
代
遲而中止,止有定數(shù)
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
短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氣郁,無力主氣損
實脈類
應(yīng)指有力
實
舉按充實而有力
實證,平人
滑
往來流利,應(yīng)指圓滑
痰濕、食積、實熱,青壯年,孕婦
弦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肝膽病、疼痛、痰飲等,老年健康者
緊
繃急彈指,狀如轉(zhuǎn)索
實寒證、疼痛、宿食
長
首尾端直,超過本位
陽氣有余,陽證、熱證、實證,平人
大
脈體寬大,無洶涌之勢
健康人,病進
9.虛里按診
虛里即心尖搏動處,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間,乳頭下稍內(nèi)側(cè),當心臟收縮時,心尖向胸壁沖擊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動,可用手指指尖觸到。
虛里為諸脈之所宗。虛里按之應(yīng)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怠,動氣聚而不散,節(jié)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氣充盛,宗氣積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虛里按之其動微弱者為不及,是宗氣內(nèi)虛之征,或為飲停心包之支飲;搏動遲弱,或久病體虛而動數(shù)者,多為心陽不足;按之彈手,洪大而搏,或絕而不應(yīng)者,是心肺氣絕,屬于危候。
10.凡腫塊推之不移,腫塊痛有定處者,為癥積,病屬血分;腫塊推之可移,或痛無定處,聚散不定者,為瘕聚,病屬氣分。
11.診寒熱
一般肌膚寒冷、體溫偏低者,為陽氣衰少;若肌膚冷而大汗淋漓、脈微欲絕者,為亡陽。肌膚灼熱,體溫升高者,多為實熱證;若汗出如油,四肢肌膚尚溫而脈躁疾無力者,為亡陰。
身灼熱而肢厥,為陽熱內(nèi)閉,不得外達,屬真熱假寒證。外感病汗出熱退身涼,為表邪已解;皮膚無汗而灼熱者,為熱在里。
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者,為身熱不揚。常兼頭身困重、脘痞、苔膩等癥,主濕熱蘊結(jié)證。
12. 表里證鑒別要點
①外感病中,發(fā)熱惡寒同時并見者屬表證;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者屬里證。
②表證以頭身疼痛,鼻塞或噴嚏等為常見癥狀,內(nèi)臟證候不明顯;里證以內(nèi)臟證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嘔瀉之類表現(xiàn)為主癥,鼻塞、頭身痛等非其常見癥狀。
③表證舌苔變化不明顯,里證舌苔多有變化;表證多見浮脈,里證多見沉脈或其他多種脈象。
13. 陰證
凡見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xiàn)的里證、寒證、虛證,以及癥狀表現(xiàn)于內(nèi)的、向下的、不易發(fā)現(xiàn)的,或病邪性質(zhì)為陰邪致病、病情變化較慢等,均屬陰證范疇。
14. 陽證
凡見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xiàn)的表證、熱證、實證,以及癥狀表現(xiàn)于外的、向上的、容易發(fā)現(xiàn)的,或病邪性質(zhì)為陽邪致病、病情變化較快等,均屬陽證范疇。
15. 真熱假寒
指內(nèi)有真熱而外見某些假寒的“熱極似寒”證候。
臨床表現(xiàn):四肢涼甚至厥冷,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身熱,胸腹灼熱,口鼻氣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干,脈沉遲有力。
真熱假寒證常有熱深厥亦深的特點,古代亦稱陽盛格陰證。
16. 真寒假熱
指內(nèi)有真寒而外見某些假熱的“寒極似熱”證候。
臨床表現(xiàn):自覺發(fā)熱,欲脫衣揭被,反欲蓋衣被,觸之胸腹無灼熱、下肢厥冷;面色浮紅如妝,非滿面通紅;神志躁擾不寧,疲乏無力;口渴但不欲飲;咽痛而不紅腫;脈浮大或數(shù),按之無力;便秘而便質(zhì)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舌淡,苔白。
真寒假熱,古代亦稱陰盛格陽證、戴陽證。
17. 亡陽與亡陰證的鑒別:
汗液
寒熱
四肢
面色
氣息
口渴
唇舌象
脈象
亡陽證
稀冷如水、 味淡
身冷畏寒
厥逆
蒼白
微弱
不渴或欲飲 熱
唇舌白、苔 白潤
脈微欲絕
亡陰證
黏熱如油味咸
身熱惡熱
溫和
面赤顴紅
息粗
口渴飲冷
唇舌干紅
細數(shù)、疾 無力
18.氣虛證
臨床表現(xiàn):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精神疲憊,體倦乏力,脈虛,舌質(zhì)淡嫩,或有頭暈?zāi)垦?,自汗,動則諸癥加重。
辨證要點:病體虛弱,以神疲、乏力、氣短、脈虛為主要表現(xiàn)。
19.氣陷證
臨床表現(xiàn):頭暈眼花,氣短疲乏,脘腹墜脹,大便稀溏,形體消瘦,或見內(nèi)臟下垂、脫肛、陰挺等。
辨證要點:體弱消瘦,以氣短、脘腹墜脹、臟器下垂為主要表現(xiàn)。
20.氣逆證
臨床表現(xiàn):咳嗽頻作,呼吸喘促;呃逆、噯氣不止,或嘔吐、嘔血;頭痛、眩暈,甚至昏厥、咯血等。
由于氣逆證有肺氣上逆、胃氣上逆、肝氣上逆的不同,故可表現(xiàn)出不同的證候。
肺氣上逆以咳喘為主癥;胃氣上逆以呃逆、嘔惡、噯氣等為主癥;肝氣上逆以頭痛、眩暈、昏厥、嘔血或咯血等為主癥。
辨證要點:以咳喘或嘔吐、呃逆等為突出表現(xiàn)。
(三)
1. 心血虛與心陰虛雖均可見心悸、失眠、多夢等癥,但血虛以“色白”為特征而無熱象,陰虛以“色赤”為特征而有明顯熱象。
2. 心氣虛與心陽虛均可見心悸、胸悶、氣短等癥,但陽虛證有畏冷肢涼、色晦暗等表現(xiàn),氣虛證則疲乏等癥表現(xiàn)明顯。心陽虛脫證則是在心陽虛證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冷汗肢厥、胸痛、脈微等表現(xiàn)。
3. 心脈痹阻證指瘀血、痰濁、陰寒、氣滯等因素阻痹心脈,以心悸怔忡、胸悶、心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又名心血(脈)瘀阻證。由于誘因的不同,臨床又有瘀阻心脈證、痰阻心脈證、寒凝心脈證、氣滯心脈證等之分。
臨床表現(xiàn):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疼痛,痛引肩背內(nèi)臂,時作時止。
瘀阻心脈證以刺痛為主,舌質(zhì)晦暗或有青紫斑點,脈細、澀、結(jié)、代。
痰阻心脈證以心胸憋悶為主,體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澀。
寒凝心脈證以遇寒痛劇為主,得溫痛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
氣滯心脈證以脹痛為主,與情志變化有關(guān),喜太息,舌淡紅,脈弦。
4. 痰蒙心神與痰火擾神證均有神志異常的表現(xiàn),均可見神昏。但痰蒙心神證為痰濁,其癥以抑郁、癡呆、錯亂為主,無熱證表現(xiàn)。痰火擾神證則為既有痰,又有火,可有狂躁譫語等癥。
5.風熱犯肺證與風寒犯肺證均屬外感新病,均有咳嗽及表證癥狀。但前者為發(fā)熱重惡寒輕,痰少色黃,流濁涕,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后者為惡寒重發(fā)熱輕,痰白清稀,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浮緊。
6. 風水相搏證指風邪外襲,肺衛(wèi)失宣,水濕泛溢肌膚,以突起頭面浮腫及衛(wèi)表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眼瞼頭面先腫,繼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腫甚,來勢迅速,皮膚薄而發(fā)亮,小便短少,或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蛞姲l(fā)熱重惡寒輕,咽喉腫痛,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7. 脾虛氣陷證指脾氣虛弱,中氣下陷,以脘腹重墜、內(nèi)臟下垂及氣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又名脾(中)氣下陷證。
臨床表現(xiàn):脘腹重墜作脹,食后益甚,或便意頻數(shù),肛門重墜,或久泄不止,甚或脫肛,或小便渾濁如米泔,或內(nèi)臟、子宮下垂,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頭暈?zāi)垦?,面白無華,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弱。
8. 脾陽虛證指脾陽虛衰,失于溫運,陰寒內(nèi)生,以食少、腹脹腹痛、便溏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寒證候。又名脾虛寒證。
臨床表現(xiàn):食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白少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清稀量多,舌質(zhì)淡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9. 寒濕困脾證指寒濕內(nèi)盛,困阻脾陽,脾失溫運,以納呆、腹脹、便溏、身重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寒濕證候。又名濕困脾陽證、寒濕中阻證、太陰寒濕證。
臨床表現(xiàn):脘腹脹悶,口膩納呆,泛惡欲嘔,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體腫脹,或身目發(fā)黃,面色晦暗不澤,或婦女白帶量多,舌體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或沉細。
10. 肝血虛與肝陰虛均屬肝的虛證,均有頭暈等表現(xiàn)。但前者為血虛,無熱象,常見眩暈、視物模糊、經(jīng)少、肢麻手顫等癥;后者為陰虛,虛熱表現(xiàn)明顯,常見眼于澀、潮熱、顴紅、手足蠕動等癥。
11. 肝火熾盛證屬火熱過盛的實證,多見火熱之邪侵擾或氣郁化火所致,以發(fā)熱、口渴、便干、尿黃、舌紅、脈數(shù)等熱證為主要表現(xiàn)。
肝陽上亢證為用陽太過,陽亢耗陰,上盛下虛的虛實夾雜證,以眩暈、面赤、煩躁、頭重腳輕、腰膝酸軟等為主要表現(xiàn)。
12. 肝陽化風證為陽亢陰虛,上盛下虛,表現(xiàn)為眩暈欲仆、頭脹痛、頭抑、肢麻震顫、步履不穩(wěn)等。
熱極生風證,為火熱熾盛所致,病勢急而重,表現(xiàn)為高熱神昏、抽搐。
陰虛動風證多見于熱病后期,陰虛虧損,表現(xiàn)為眩暈、手足震顫、蠕動及虛熱證候。
血虛生風證多見于慢性久病,血虛失養(yǎng),表現(xiàn)為眩暈、肢麻、震顫、拘急、面白、舌淡等。
13. 寒滯肝脈證指寒邪侵襲,凝滯肝經(jīng),以少腹、前陰、巔頂?shù)雀谓?jīng)經(jīng)脈循行部位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實寒證候。又名寒凝肝經(jīng)證、肝寒證、肝經(jīng)實寒證。
臨床表現(xiàn):少腹冷痛,陰部墜脹作痛,或陰器收縮引痛,或巔頂冷痛,得溫則減,遇寒痛增,惡寒肢冷,舌淡,苔白潤,脈沉緊或弦緊。
15. 腎陽虛證與腎虛水泛證均為虛寒證,前者偏重于臟腑功能衰退,性功能減弱,后者偏重于氣化無權(quán),而以水腫、尿少為主癥。
16. 腎陰虛證與腎精不足證均可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齒松發(fā)脫等,但前者有陰虛內(nèi)熱的表現(xiàn),性欲偏亢,夢遺,月經(jīng)稀少,后者主要為生長發(fā)育遲緩,早衰,生育機能低下,無虛熱表現(xiàn)。
17. 腎氣不固證指腎氣虧虛,失于封藏、固攝,以腰膝酸軟,小便、精液、經(jīng)帶、胎氣不固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xiàn):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耳鳴失聰;小便頻數(shù)而清,或尿后余瀝不盡,或遺尿,或夜尿頻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經(jīng)淋漓不盡,或帶下清稀量多,或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弱。
18. 食滯胃腸證臨床表現(xiàn):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厭食,噯腐吞酸,嘔吐酸餿食物,吐后脹痛得減,或腹痛,腸鳴,矢氣臭如敗卵,瀉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
19. 心腎不交證指心與腎的陰液虧虛,陽氣偏亢,以心煩、失眠、夢遺、耳鳴、腰酸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熱證候。又名心腎陰虛陽亢(火旺)證。
臨床表現(xiàn):心煩失眠,驚悸健忘,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夢遺,口咽干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便結(jié)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20. 心脾氣血虛證指脾氣虧虛,心血不足,以心悸、神疲、頭暈、食少、腹脹、便溏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簡稱心脾兩虛證。
臨床表現(xiàn):心悸怔忡,頭暈,多夢,健忘,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疲乏力,或見皮下紫斑,女子月經(jīng)量少色淡、淋漓不盡,面色萎黃,舌淡嫩,脈弱。
21. 肺腎氣虛證指肺腎氣虛,攝納無權(quán),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又名腎不納氣證。
臨床表現(xiàn):咳嗽無力,呼多吸少,氣短而喘,動則尤甚,吐痰清稀,聲低,乏力,自汗,耳鳴,腰膝酸軟,或尿隨咳出,舌淡紫,脈弱。
22. 脾肺氣虛證指脾肺兩臟氣虛,以咳嗽、氣喘、咯痰、食少、腹脹、便溏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又名脾肺兩虛證。
臨床表現(xiàn):食欲不振,食少,腹脹,便溏,久咳不止,氣短而喘,咯痰清稀,面部虛浮,下肢微腫,聲低懶言,神疲乏力,面白無華,舌淡,苔白滑,脈弱。
23陽明病證
① 陽明經(jīng)證
指邪熱亢盛,充斥陽明之經(jīng),彌漫全身,腸中尚無燥屎內(nèi)結(jié),以高熱、汗出、口渴、脈洪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身大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大出,大渴引飲,心煩躁擾,面赤,氣粗,苔黃燥,脈洪大。
② 陽明腑證
邪熱內(nèi)盛,與腸中糟粕相搏,燥屎內(nèi)結(jié),以潮熱汗出、腹?jié)M痛、便秘、脈沉實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臍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jié),甚則神錯譫語,狂躁不得眠,舌苔黃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脈沉實或滑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