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音樂曲式簡介
【主題】 (Theme)樂曲中具有特征的、并處于顯著地位的旋律。它表現(xiàn)完整的或相對完整的樂思,為樂曲的核心。其形象鮮明、結構短小,是音樂發(fā)展的種子,它表達著一定的思想、性格、風格特征,是樂曲結構與發(fā)展的基本要素。它還具備一定的概括性,多半富于歌唱性,容易為人們所理解和記憶。優(yōu)秀的音樂主題都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內涵。有的作品只有一個主題,更多的作品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題,代表不同性格并形成對比。主題常在樂曲開頭出現(xiàn),但有時它的全貌要在整個作品不斷展開中才能顯示出來。
【曲式】 (Form,musical)樂曲的結構形式。曲調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各種段落,根據這些段落形成的規(guī)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樂段的結構及一部曲式:樂段通常由兩個樂句或四個樂句構成。由兩個各有四小節(jié)(或八小節(jié))的樂句組成的"樂段"(專稱為"方整性的樂段")在器樂曲中最為常見。其特點是平衡、均稱感強。一首樂曲僅由一個樂段構成的稱"一部曲式"。
【二部曲式】 由兩個明顯的樂段組成,前后兩段互相對稱或對比。其通常圖式為A+B。這是樂曲的基本形式之一。
【三部曲式】 由三個段落組成,其中第三段與第一段相同或基本相同,第二段具有對比性質,第三段帶有再現(xiàn)性質。其圖式為A+B+A。
【復三部曲式】 三段式曲體的復雜化。其中有一段以上本 身就是由二段體或三段體等構成。其圖式有:A+B(a++A等等。器樂曲中常采用此種曲式。
【變奏曲式】 (Variation form)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題,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題變形(即變奏),使主題通過多次不同的變奏而得到多方面的發(fā)揮。其圖式為:主題-變奏1-變奏2-變奏3……,少則三五次,多則數十次。變奏的主題,大都較優(yōu)美動人。常有用變奏曲式寫成的獨立樂曲,也有用于奏鳴曲等大型樂曲中(通常用于慢樂意中),如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
【回旋曲式】 (Rondo form)起源于歐洲民間的輪舞曲,十八世紀初葉法國古鋼琴曲多用之。以一再反復的基本主題與若干各不相同的"插段"交替出現(xiàn)為原則。其圖式為:A(基本主題)+B(第一插段)+A+C(第二插段)+A…。這種曲式適于表現(xiàn)活躍歡騰的情景,奏鳴曲、交響曲等大型樂曲的末樂章常用之,以熱烈的氣氛結束音樂。
【奏鳴曲式】 (Sonata form)樂曲的結構形式之一。它歐洲十八世紀下半葉以來,各種大型器樂體裁中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曲式。大多數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都運用"奏鳴曲式"寫成,其結構大致如下: 奏鳴曲式總是用"快板"寫的,所以在"奏鳴曲"(套曲)中的奏鳴曲式樂章,常被稱為"快板樂章"。關于奏鳴曲式的三大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有人譬喻說:它的呈示部好象提出矛盾的、可爭論的問題;展開部是進行討論、甚至矛盾間互相斗爭,再現(xiàn)部則急統(tǒng)一認識,作初步的結論;"結尾"(尾聲)是總結。奏鳴曲式的這種"對比-發(fā)展-統(tǒng)一"的結構布局,很適用于用來表現(xiàn)復雜的、甚至戲劇性的內容,所以奏鳴曲式不但是"奏鳴曲"、"交響曲"和"協(xié)奏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樂章,而且管弦樂"序曲"與"交響詩"也常采用此曲式寫成。
「奏鳴曲」(Sonata)這個字最早出現(xiàn)在16世紀中期,原本的意思是指「聲音的片段」。當時的「奏鳴曲」沒有明確的組合形式,只要是器樂曲都可以稱為「奏鳴曲」。到了18世紀古典樂派時期,作曲家開始重視樂曲動機的轉化,發(fā)展出明確的「奏鳴曲」形式,其中包含三個或四個速度不同的樂章。
由于「奏鳴曲」的結構簡單明了而容易使用,很多樂曲的形式,都以「奏鳴曲」作為譜曲的藍本。像是:交響曲、協(xié)奏曲以及室內樂,都可以看成是另一種形式的「奏鳴曲」。隨著時代變遷,「奏鳴曲」已經由單純的器樂曲演變成具有主題、發(fā)展與再現(xiàn)的復雜曲式了。
(Sonata)原是意大利文,它是從拉丁文“Sonare”(鳴響)而來,而與“Cantata”(康塔搭,大合唱)一詞相對立,是大型聲樂套曲體裁之一,原意為“用聲樂演唱”,一個是“響著的”,一個是“唱著的”。起初奏鳴曲是泛指各種結構的器樂曲,到十七世紀后期在意大利作曲家柯列里的作品才開始用幾個互相對比的樂章組成套曲型的奏鳴曲。到十八世紀方定型為三個樂章。(海頓、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都是三個樂章的。)后來“奏鳴-交響套曲”又增加了一個“小步舞曲”樂章,插在第二、三樂章之間,成為四個樂章的“奏鳴-交響套曲”。到貝多芬又用“諧謔曲”代替“小步舞曲”,后來的作曲家還有用“圓舞曲”作為第三樂章的。奏鳴曲在結構上類似組曲的一套樂曲,但它又和交響曲分不太開,它是一種大型套曲形式的體裁之一。
【回旋奏鳴曲式】 (Rondo sonata form)樂曲的結構形式之一。它屬于奏鳴曲式的一種變體,主要用于大型器樂套曲(奏鳴曲、重奏曲、交響曲、協(xié)奏曲)的最后樂章,有時 II.音樂體裁簡介
【前奏曲】 ?。≒re1ude)原文是“序”、“引子”之意。它是一種單主題的中、小型器樂曲。它源自十五、十六世紀某種樂曲前的引子,最初常為即興演奏,有試奏樂器音準、活動手指及準備后邊樂曲進入的作用。不少作曲家均有獨立的鋼琴前奏曲。十九世紀后,西洋歌劇、樂劇中的開場或幕前音樂亦有稱作"前奏曲"者,其含義與上述獨立體裁的前奏曲有所不同。
【序曲】 ?。∣verture)樂曲體裁之一。原指歌劇、清唱劇等作品的開場音樂,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序曲分為“法國序曲”及“意大利序曲”兩類。前者為復調風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為賦格形式,末段較短;后者為主調風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后世交響曲即由此演變而成。十九世紀以來,從貝多芬開始,作曲家常采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的器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并有標題。如貝多芬的《科里奧蘭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套曲】 (Divertimento)包括若干樂曲或樂章的成套器樂曲或聲樂曲,其中有主題的內在聯(lián)系和聯(lián)貫發(fā)展的關系。如柴可夫斯基的鋼琴套曲《四季》,舒伯特的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等。認廣義上說,奏鳴曲、交響曲、組曲、康塔塔等均屬之。
【小步舞曲】 ?。∕enuet)一種起源于西歐民間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國宮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態(tài),風格典雅。十九世紀初,小步舞曲構成交響曲奏鳴套曲的第三樂章,后又被諧謔曲所代替。
【諧謔曲】 (Scherzo)諧謔曲亦稱詼諧曲,一種三拍子器樂曲。其主要特點是節(jié)奏活躍、速度較快,常出現(xiàn)突發(fā)的強弱對比。它常在交響曲等套曲中作為第三樂章出現(xiàn),以取代宮廷風格的小步舞曲。
【賦格】 ?。‵uga)西洋復調音樂中主要曲式和體裁之一,又稱“遁走曲”,意為追逐、遁走。它是復調音樂中最為復雜而嚴謹的曲體形式。其基本特點是運用模仿對位法,使一個簡單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題在樂曲的各聲部輪流出現(xiàn)一次(呈示部);然后進入以主題中部分動機發(fā)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題及插段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xiàn)(展開部);直至最后主題再度回到原調(再現(xiàn)部),并常以尾聲結束。
【卡農】 ?。–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其原意為“規(guī)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后出現(xiàn),造成此起彼落連續(xù)不斷的模仿,即嚴格的模仿對位。
卡農和賦格
卡農的基本點是一個單一的主題與它自己相伴而奏。由加入的各個不同聲部分別唱出主題的“副本”。但做這種事可以有許多種方式??ㄞr中最簡單的是輪唱,像《保衛(wèi)黃河》,第一個聲部先唱出主題,相隔規(guī)定的某段時間之后,這一主題的“副本”在完全一樣的調上進入。在這第二個聲部進行到規(guī)定的同樣長的時間之后,第三個聲部進入,唱出這個主題,以此類推。對大部分的主題來說,這樣演唱是無法與它本身相和諧的。為了使一個主題能成為一支卡農的主題,它的每個音符必須能起兩種(三種 ,或四種)作用:首先它得是旋律的一部分,其次它必須是這同一旋律的和聲的一個部分。比如說,在包含有三個卡農式聲部的曲子里,主題的每一個音符除了要構成曲調,還必須在兩種不同的方式上構成和聲。這樣,在卡農曲中,每個音符都有著一個以上的音樂意義,而聽者的耳朵和大腦根據前后的音調自動地領會其確切的意義。
當然還有更復雜的卡農。按由簡入繁的順序,第一種更復雜的卡農是:主題的種種“副本”不僅在時間上,而且在音高上互相交錯。也就是說,第一聲部可能是在C調上唱出主題,同第一聲部相交錯的第二聲部可能是在比C調高五度的G調上唱出同一主題。與前兩個聲部相交錯的第三聲部可能在比G調高五度的D調上唱出,以此類推。下一種更復雜的卡農是:各個聲部的速度不同,比如說,第二個聲部的速度可能是第一聲部的二倍或一半。前者叫做減值,后者叫做增值(因為主題好像是在收縮或者擴展)。
這還不算完??ㄞr構成中下一個更復雜的階段是主題轉位,意思是產生這樣一個旋律,每當原來的主題跳上時,它就跳下,兩者所越過的半音數目相同。這是種相當奇特的旋律轉換,但是,如果一個人聽過很多轉位的主題,就會覺得這種事挺自然了。巴赫就特別喜歡轉位,井經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音樂的奉獻》也不例外。作為轉位的一個簡單例子,可以試著唱唱《好國王溫賽拉斯》[Good King Wenceslas]這支曲子。當它的原主題和轉位主題一起唱出時,高低相差八度, | 漢。西。大衛(wèi) 巴赫《音樂的奉獻》
【練習曲】 ?。‥tude)用于提高器樂演奏技巧的樂曲。它通常包含一種或數種特定技術課題。肖邦為其創(chuàng)始人。這種樂器練習曲除用以練習技巧外,同時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舞臺效果。李斯特、德彪西等都創(chuàng)作有此類練習曲。
【浪漫曲】 (Romance)泛指一種無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小的器樂曲。其特點為:曲調表情細致與歌詞緊密結合,伴奏亦較豐富。
【狂想曲】 (Rhapsodie)一種技術艱深且具有史詩性的器樂曲。原為古希臘時期由流浪藝人歌唱的民間敘事詩片斷,十九世紀初形成器樂曲體裁。其特征是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間曲凋,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幻想曲】 ?。‵antasia)一種含有浪漫色彩而無固定曲式的器樂敘事曲。原指一種管風琴或古鋼琴的即興獨奏曲。十八世紀末葉起,幻想曲遂成為獨立的器樂曲,如格林卡運用俄羅斯民間音樂寫成的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
【創(chuàng)意曲】 (Invention)它是以模仿為主的復調音樂的體裁名稱,是一種復調結構的鋼琴小曲,根據某一音樂動機即興發(fā)展而成,類似小賦格曲等。
【托卡塔】 ?。═occata)又稱“觸技曲”,它是一種富有自由即興性的鍵盤樂曲。
【薩拉班德】 ?。⊿arabande)舞曲的一種。據情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紀初傳入西班牙。由于情調熱烈奔放而被教會禁止。十六世紀未傳入法國后,逐漸演變?yōu)樗俣染徛?、音調莊重的舞曲,常用于貴族社會和舞劇中。其結構為二部曲式,節(jié)奏為三拍子;第二拍的音,時值較長而突出。
【塔蘭臺拉】 ?。═anantella)塔蘭臺拉原為意大利南部的一種民間舞曲。據傳:被一種毒蜘蛛“塔蘭圖拉”(Tarantula)咬傷的人,必須劇烈跳舞始能解毒,塔蘭臺拉舞即起源于此說,另一說此舞因產生于塔蘭多城而得名。其特點:速度極快,6/8或3/4拍子,主要節(jié)奏為連續(xù)不斷的三連音,情緒熱烈。
【即興曲】 ?。↖mpromptu)它原是鋼琴獨奏曲的體裁名稱,后也用于其它樂器的獨奏樂曲。它是即興創(chuàng)作的器樂小品,常由激動的段落和深刻抒情的段落組成,所以大多數是復三部曲式的。
【夜曲】 (Nocturne)原指十八世紀所流行的西洋貴族社會中的器樂套曲,風格明快典雅,常在夜間露天演奏,與“小夜曲”類似。
【小夜曲】 ?。⊿erenade)原指傍晚或夜間在情人的窗下歌唱的愛情歌曲體裁,所以曲調常是親切抒情的。在十八世紀末開始出現(xiàn)多樂章的重奏或合奏曲的小夜曲,則是為當時的達官貴族餐宴時助樂用的,曲調較輕快活潑,而與愛情無關,屬于室內樂體裁。
【無言歌】 ?。⊿ong without Words)(無詞歌)它的旋律猶如歌曲,用音型伴奏,但卻無歌詞,不供歌唱之用,是抒情歌曲般的器樂小品。由門德爾松首創(chuàng)。
【搖籃曲】 (Lullaby)又稱催眠曲,它原是母親撫慰小兒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簡短。其旋律輕柔甜差,伴奏的節(jié)奏型常帶搖籃的動蕩感。
【隨想曲】 ?。–aprice)又稱奇想曲、異想曲,其性質近似幻想曲,也是結構自由、大小不定,指一種富于幻想的即興性器樂體裁,有賦格式、套曲形式。
【圓舞曲】 ?。╓altz)又稱“華爾茲”,起源于奧地利北部的一種民間三拍子舞蹈。圓舞曲分快、慢步兩種,舞時兩人成對旋轉。十七、十八世紀流行于維也納宮廷后,速度漸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會。十九世紀起風行于歐洲各國?,F(xiàn)在通行的圓舞曲,大多是維也納式的圓舞曲,速度為小快板,其特點為節(jié)秦明快,旋律流暢;伴奏中每小節(jié)常用一個和弦,第一拍重音較突出,著名的圓舞曲有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淄河》、韋伯的《邀舞》等。
【瑪祖卡】 (Mazurka)波蘭的一種民間舞曲,其動作有滑步、成對旋轉、女人圍繞男子作輕快跑步等?,斪婵ǖ囊魳诽攸c為:中速、三拍子,重音變化較多,以落在第二、 | III.器樂曲的基本分類
音樂作品總的可分為:聲樂、器樂、戲劇音樂(包括歌劇音樂、舞劇音樂、戲劇配樂等)三類。但由于戲劇音樂的音樂部分也不外是聲樂和器樂,所以通常把它分別并入聲樂和器樂中去。另外,音樂作品又有創(chuàng)作音樂和民間音樂之分,通常講的“外國音樂作品”都是指專業(yè)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
器樂曲從曲名、曲式結構、演奏方式等等方面來看都是各種各樣的。但它基本上又可分為兩、三大類。例如標題音樂與無標題音樂;室內樂和交響音樂;單聲音樂和多聲音樂。多聲音樂中又可分為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以上各種類型,也是音樂作品的各種體裁,是各有特點的。此外還有古典音樂與現(xiàn)代音樂之分等。
【無標題音樂】 這類器樂作品沒有指示樂曲具體內容的文字標題,而只用曲式名稱如:“奏鳴曲”、“賦格”、“變奏曲”等作為曲名,或用樂器體裁名稱如:“前奏曲”、“練習曲”、“小步舞曲”等作為曲名。由于同名的樂曲很多,為了有所區(qū)別,就加上樂曲的開始調名,例如""C大調奏鳴曲"、"e小調交響曲",或者再加上作者創(chuàng)作此種體裁的作品的編號,例如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肖邦的《夜曲-作品第九號之二》等。 無標題音樂在創(chuàng)作時,沒有用音樂來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意圖,而只求通過音樂藝術來抒發(fā)某種主觀情緒,表現(xiàn)某種精神意境,甚至主要著重音樂藝術本身的音響美和形式美的追求與體裁風格特征的體現(xiàn)。因之很難加上名副其實的文字標題。有的作者不愿借助于文字標題來說明樂曲的內容,而只希望欣賞者自己去心領神會。所以只以曲式名稱或音樂體裁的名稱作為曲名,而不設標題。
【標題音樂】 是以文字或標題闡明作品思想內容的器樂作品。其淵源可上溯至十六世紀以前。十九世紀上半葉標題音樂因歐洲浪漫派音樂家的提倡而盛行。標題音樂的名稱也于此時產生。重要作曲家有:柏遼茲、李斯特等。 標題音樂比起無標題音樂來,由于它的表現(xiàn)力的尖銳性和生動的音樂形象更易于被廣大群眾所了解,因此它在器樂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室內樂】 原指西歐宮廷貴族中演奏、演唱的世俗音樂,以區(qū)別于教堂音樂及歌劇音樂。十六世紀初發(fā)源于意大利,如“室內奏鳴曲”、“室內康塔塔”等。十八世紀末葉以后,室內樂是指由少數人演奏、演唱并為少數人所欣賞的音樂?,F(xiàn)今,多指各種重奏曲(有時也包括獨奏曲),使用少數樂器伴奏的獨唱、重唱曲等。室內樂的演奏者,需具備獨奏的技巧,同時要有同別人合作的能力。
【交響音樂】 它是指用管弦樂隊演奏的管弦樂曲。它可以采用任何曲式譜曲(通常是中大型結構的),而最典型的曲式結構則是“交響曲”。交響曲是由三、四個樂章組成的管弦樂隊演奏的模范大曲。我們不可把“交響曲”與“交響音樂”兩者混為一談。
【復調音樂】 它是主調音樂的對稱,多聲部音樂的一種。它是以若干個旋律同時進行而組成相互關聯(lián)的有機整體。在橫的關系上,各種聲部又彼此形成良好、協(xié)調的和聲關系。復調音樂還分:(1)因對比的方式所寫的復調音樂稱“對位音樂”,簡稱“對位”,即對位式的復調音樂。(2)以模仿方式為基礎所寫的復調音樂,通稱“卡農”,即“輪唱”或“輪奏”。(3)用襯托的方式所寫的復調音樂稱“支聲復調”。復調音樂以對位法為其主要創(chuàng)作技法。
【主調音樂】 它是復調音樂的對稱,多聲部音樂的一種。其中有一個聲部(通常是高音部)旋律性最強,處于主要地位,其它聲部則以和聲等手法對主旋律進行烘托和陪襯。
【歌劇音樂】 歐洲十六世紀以來一種社會影響較大的音樂與戲劇相結合的綜合藝術體裁。歐洲十八、十九世紀的歌劇音樂一般包含有序曲及幕間曲、詠嘆調及其它抒情性的獨唱、宣敘調及詠敘調、合唱及重唱等。 序曲:它是當歌劇還未開幕前,由管弦樂隊演奏的音樂,其使命在于綜合地敘述全部歌劇發(fā)展的重要關鍵場面,奏出劇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劇情的縮圖。合唱常用于歌劇中的群眾場面。 詠嘆調:歌劇主角的獨唱,相當于戲劇中的獨白,它的任務是表現(xiàn)歌劇中主要人物各自的特性,描繪他們的“肖像”。詠嘆調是歌劇中最精采的音樂,它有完整的結構形式和情感層次,可以單獨演唱。 宣敘調:接近于詠嘆調的一種短小的樂曲,它經常出現(xiàn)在詠嘆調之后。宣敘調又名"朗誦調",是一種朗誦式的歌曲,相當于戲劇中的對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