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辛溫,有毒宜制,燥濕化痰,
止嘔降逆,豁痰治核,消痞散結(jié)。
(一)傳統(tǒng)用法
半夏性溫,味辛,有毒,入脾、胃肺經(jīng)。功效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
1.痰多咳嗽,痰飲眩悸本品燥可去濕,為治濕痰主要藥物,凡遇濕痰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癥,常與橘皮、茯苓等同用。
2.嘔吐反胃,脘腹痞滿本品有較好的和胃降逆作用,可治療多種嘔逆,如屬胃寒痰濕者,可配生姜;屬濕熱者,可配黃連;屬氣虛者,可配黨參;噯氣頻作者,配旋復花、代赭石。
本品辛能散結(jié),故還可用于痰核、癰疽、梅核氣;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天南星、生草烏等同研,醋調(diào)外敷,已潰者不可用。
(二)用量標準
煎服3~10克。外用適量。
(三)使用注意
本品性溫燥,故一切血證、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反烏頭。
(四)施治鑒別
本品列入妊娠禁忌藥,但配伍生姜又是妊娠嘔吐的常用藥,只要用量適宜,配伍得當,并無不良反應。半夏炮制不同,其作用也就有差別,法半夏常用于燥濕化痰;清半夏消痞和胃;姜半夏常用于降逆止嘔,半夏曲用于健脾消食;生半夏有毒,一般多作外用,不供內(nèi)服。
(五)名醫(yī)絕招
于鴿忱(山東乳山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半夏用途甚廣,如惡心嘔吐,咳嗽痰多,舌苔薄白而膩,特別是用于心煩不眠,頭昏頭痛,療效滿意。
半夏配伍用量為10克。
配茯苓、陳皮、甘草(二陳湯)治咳嗽,胃部郁悶,惡心嘔吐。配茯苓、陳皮、甘草、枳殼、竹茹(溫膽湯),治膽道疾患,或痰濕上蒙清竅所致的驚悸,虛煩不得眠,如神經(jīng)衰弱、動脈硬化。
王琦(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更有鎮(zhèn)靜安眠的功效。張景岳謂之“治療病不寐者神效”。張錫純也指出,“半夏能通陰陽和表里,使心中之陽漸漸潛藏于陰,而入睡鄉(xiāng)也”。故后世也常以溫膽湯治療痰熱內(nèi)擾,虛煩不眠證。
法半夏配伍用量為10克。
配伍黨參,厚樸各10克,炙甘草6克,治胃脘痞滿不適。
配伍延胡索10克,川黃連6克,制膽南星3克,治不寐,胃脘痞滿不適。
梁貽俊(北京中日友好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法半夏主治咳喘、外感風寒及外寒內(nèi)飲證、痞證、嘔吐、反胃、呃逆、結(jié)胸、失眠、痰厥、眩暈、狂證、梅核氣等病證,癥見咳嗽痰多,色白質(zhì)稀;胃氣上逆,飲邪犯胃而不和者。
本品辛散溫燥,故陰虛燥咳、傷津、血證均忌用。古人對半夏有三禁:血家,汗家,渴家。半夏宜炮制使用,生用毒甚,宜慎之。半夏有孕婦忌服之說,然而,關(guān)鍵在于用量大小,藥證是否相符(有人主張配伍生姜以制其毒———編者),故有殞亦無殞也。
半夏配伍用量為6~20克。
治療外感風寒咳喘,以半夏10克,配伍旋復花、茯苓各15克,前胡、杏仁、荊芥各10克,炙麻黃、細辛各3克,甘草6克。
治療外寒內(nèi)飲咳喘,以半夏10克,配伍炙麻黃、桂枝、白芍各6克,生甘草、干姜各3克,五味子、杏仁各10克,茯苓25克。
治療痞證,以半夏15克,配伍黃芩、川黃連、干姜各6克,甘草3克,黨參、桔梗、紫蘇梗各15克,大棗5枚。.
治療嘔吐,以半夏15克,配伍茯苓50克,生姜10克,橘皮15克。
治療呃逆,以半夏15克,配伍橘皮、黨參、柿蒂各15克,竹茹、炙枇杷葉、麥門冬各10克。
治療反胃,以半夏15克,配伍茯苓20克,降香15克,冰糖、沉香各10克,蜈蚣1條。
治療結(jié)胸,以半夏15克,配伍瓜蔞30克,黃連6克,大黃3克,檳榔、紫蘇梗各15克。
治療胃氣不和之失眠,以半夏15克,配伍秫米40克,山楂、遠志各15.克,雞內(nèi)金10克。
治療失眠,以半夏15克,配伍茯苓25克,陳皮、枳實、白芍各10克,竹茹、川黃連、當歸各6克。
治療痰厥,以半夏15克,配伍茯苓20克,陳皮、竹茹、石菖蒲、枳殼各15克,膽南星、生甘草各10克。
治療眩暈證,以半夏15克,配伍茯苓、白術(shù)各30克,陳皮、白芍各20克,竹茹,當歸、石菖蒲各15克,川黃連、肉桂各10克,生甘草5克。
治療狂證,以半夏15克,配伍茯苓、枳實各20克,陳皮、竹茹各15克,生甘草、川黃連各5克,石菖蒲3克。
治療梅核氣,以半夏15克,配伍赤芍30克,連翹20克,厚樸花、茯苓、紫蘇梗各15克,生姜3片。
牛元起(天津中醫(yī)學院一附院教授)
凡白膩苔而水滑,脈象滑,即為濕濁中阻者,一定要使用法半夏。
治療脾不化濕,釀疾停飲,胃連嘔惡諸證,法半夏配生姜,二者用量相同,9~15克。
治陰虛氣逆,脾虛生濕,胃氣呆滯諸證,法半夏配麥門冬,法半夏用量為6~9克,麥門冬的用量則應為半夏的7倍。
邵祖燕(天津市中醫(yī)學院二附院教授)
凡具“痰濕”“氣逆”之證者,必用半夏。由于“百病皆生于痰”,所以半夏的臨床應用范圍甚廣,配伍例不勝枚舉。
陰虛溫燥病證慎用。半夏中毒,可用白礬9克,生姜汁5毫升調(diào)勻內(nèi)服解救。
半夏用量為6~12克和胃;10克降逆止嘔;30克以上治不寐;60克以上具有鎮(zhèn)痛之效。
治腦卒中,痰迷心竅,舌強不語,以半夏10克,配伍膽南星7.5克,人參、枳實各6克,石菖蒲、竹茹、橘紅各10克。
治胸痹,配伍丹參、延胡索、瓜蔞各20克,薤白12克,乳香10克。
治瘰癘,以生半夏6克,配伍夏枯草、生牡蠣各20克,地龍15克,白芥子、大貝母、僵蠶各12克.
治心下痞滿,嘔吐不已,配伍厚樸20克,生姜4片。
治乳腺炎,以生半夏3~6克,配蔥白6~9克,共搗爛成團,塞患部對側(cè)鼻孔,每次半小時,每日2次。
康相彬(內(nèi)蒙古中蒙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臨床應用指征為痰白量多易咳出,或嘔吐痰涎,苔白膩而滑,脈滑,必用半夏。
半夏配伍用量為15克。
治痰濕阻肺之咳喘,配伍魚腥草30克,陳皮、茯苓、白果、枳殼各15克,杏仁、木香、麻黃各10克,甘草6克。
治痰飲停胃之嘔吐、呃逆,配伍茯苓、丹參、陳皮各15克,澤瀉15~30克,鉤藤30克。
治胃脘痛,寒熱錯雜證,配伍香附、枳殼各10~15克,黃芩、川黃連、黨參、川芎、莪術(shù)各10克,吳茱萸3~10克,郁金15~20克,三七粉3~6克。
治梅核氣,配伍郁金、枳殼各15克,紫蘇、厚樸、茯苓、陳皮、香附各10克。
康相彬主任醫(yī)師認為,可用半夏10~15克,配人參、干姜治胃寒妊娠惡阻;脾腎虛寒,痰濕蘊阻證,要在健脾化痰方中加入附子以振奮陽氣。
馬駿(安徽中醫(yī)學院二附院主任醫(yī)師)
半夏治療胃氣上逆之惡心嘔吐,脘腹痞悶,或肺失肅降之咳嗽、痰多、氣逆、氣急、脘腹痞悶,舌淡苔膩,脈滑者。
治脾胃虛弱,外邪乘虛而人,寒熱錯雜,升降失調(diào)而致的脘腹痞滿疼痛,嘔吐泄瀉等癥,以姜半夏10克,配伍川黃連、炙甘草各*6克,黃芩、黨參各10克,白術(shù)15克,炙甘草6克。
治肺失肅降,濕盛痰多的咳嗽,咳痰,胸悶氣喘,舌苔白厚膩,脈滑等,以法半夏10克,配伍茯苓15克,陳皮、白術(shù)、黃芩、膽南星、厚樸、前胡、紫蘇子各10克,杏仁、炙甘草各6克。
治中焦虛寒,水飲不化,飲邪上犯于肺而致咳嗽,咳清水或泡沫樣痰,胸背畏寒,喘促上氣等癥,以半夏10克,配伍紫蘇子、陳皮、白術(shù)各10克,桂枝、千姜、炙甘草各6克,茯苓、炙枇杷葉各15克,五味子5克,細辛3克。
尚志鈞(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教授)
制半夏治療指征為呼吸道、消化道分泌過盛,如嘔吐清水,咳痰清稀,不渴不欲飲,不饑不食,舌淡,苔薄白者。
干咳、干嘔、口干而渴、舌紅苔黃、胃有出血史,均禁用。
治嘔吐,以法半夏6克,配伍黨參15克,麥門冬10克,生姜3克。
治嘔吐清水,以法半夏6克,配伍白術(shù)、生姜各10克,茯苓皮15克,陳皮3克。
治外感咳嗽,痰多而清稀,以法半夏6克,配伍枇杷葉20克,杏仁、貝母各10克,細辛、干姜、五味子、桂枝各3克,白芍6克,炙麻黃2克。
治痰飲內(nèi)停之眩暈,以法半夏6.克,配伍澤瀉、茯苓各15克,刺蒺藜、蔓荊子各10克,陳皮3克。
孫恩澤(黑龍江中醫(yī)研究院主任醫(yī)師)
法半夏應用指征為咳嗽氣逆,胸膈痞悶,嘔吐,眩暈,心悸,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滑濡。
本品具有安神作用,對頑固性失眠療效甚佳。但陰虛內(nèi)熱者不宜服。
治痰濕咳嗽氣逆,以半夏15克,配伍陳皮、紫蘇子、白芥子、當歸、膽南星各15克,茯苓、厚樸、萊菔子各20克,甘草10克,杏仁25克。
治痰濁中阻之眩暈,以半夏20克,配伍天麻、白術(shù)、陳皮、茯苓、竹茹各20克,砂仁15克,生姜10克。
治痰結(jié)血瘀之癭病.,以半夏15克,配伍貝母、丹參各25克,海藻、青皮、連翹、郁金各20克,昆布、陳皮、穿山甲各15克。
錢遠銘(湖北省中醫(yī)研究院研究員)
法半夏應用指征為胸悶憋氣,喘咳痰多,腹?jié)M痞悶等屬痰濕郁阻,氣機不利之心、肺、肝、胃系疾病。
陰虛而無痰濕者忌用。本品宜久煎以去毒。
治痰濕阻遏之冠心病,以法半夏10~15克,配伍瓜蔞、桂枝、薤白、郁金、石菖蒲等。
治肺氣腫,以法半夏15克,配伍桑白皮、黃芩、麻黃、杏仁、射干、紫蘇子、降香、白果等。
治痰濕中阻之胃脘痞痛,以法半夏15克,配伍枳實,蒼術(shù)、竹茹、厚樸、郁金、雞內(nèi)金等。
治肝膽系疾病,以法半夏15克,配伍柴胡、白芍、烏藥、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
劉繼祖(新疆中醫(yī)研究院研究員)
各種有名、無名腫物及一切上逆之證(痰咳喘、嘔吐、干噦、眩暈),無明顯傷陰者,必定使用半夏。
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能走能散,故陰虛內(nèi)燥(舌裂少苔,脈弦細)者不宜用;血家、渴家、汗家禁用。
半夏配伍用量為3~10克。
配全瓜蔞12克,治胸痞;配天麻8克,治風痰眩暈;配遠志6克,竹茹10克,治不寐;配礞石3~6克,治癲、狂、痼;配陳皮10.克,治胃脘痞脹逆氣;配白芥子6克,治痰甚胸悶,黏痰不去;配浙貝母、黃芩各10克,治痰黃腥臭;配白花蛇舌草30克,治一切有名、無名之腫物;配附子8克,治腹中雷鳴攻痛,吐瀉清痰之寒痰內(nèi)結(jié)。
俞長榮(福建中醫(yī)學院教授)
成人通常用煮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對老弱、小兒多用法半夏或半夏曲,生半夏甚少使用。熱甚傷陰,津液虧損者不用半夏。半夏配伍用量為10克。
配茯苓、陳皮治痰飲咳嗽;配瓜蔞、川黃連,治心下痞滿;配生姜,治寒飲嘔吐;配竹茹,治痰熱嘔吐;配紫蘇,茯苓、川厚樸,治梅核氣;配麥門冬、太子參、川黃連,治火熱夾飲之咽喉不利。
(六)臨床妙驗
區(qū)吐
張劍秋老師以生半夏、生姜各9克,水煎,分2次服,用于胃大部切除術(shù)后等不同原因引起的嘔吐,療效顯著(《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79年4期)。
名老中醫(yī)臨床用藥心得薈萃
突發(fā)性音啞
邵桂珍老師用制半夏15克,加水400毫升,煎20分鐘取汁加苦酒(醋)20毫升,待半冷時再加雞子黃2個,攪勻,徐徐含咽,每日1劑。治療痰火互結(jié),咽部充血水腫之實證失音者33例,2~3天痊愈(《湖北中醫(yī)雜志》1985年5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