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音頻聆聽
“非琴不是箏,初聞滿座驚?!边@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阮這種樂器音色的描寫。
能使一個大文豪用如此的話語去描述一種樂器之聲,可想而知這種樂器的聲音是多么的迷人。
1
阮
“ 流傳千年之久的樂器 ”
“阮”最初起源于秦漢之際,據(jù)說是秦朝修長城的時候由于人太多,監(jiān)管的人只好用一種類似撥浪鼓的樂器發(fā)號施令,后來有人在這個樂器身上安了琴弦,變成“弦鼗(xián táo)”。
西漢時,烏孫公主遠嫁到西域和親前,漢武帝為了緩解她的思鄉(xiāng)之苦,命令工匠制作了一種樂器。
這種樂器是根據(jù)秦朝的弦鼗加工改造而來的,可以在馬背上演奏,為圓形、直項,有4根琴弦和12個品位。4根琴弦寓意一年四季,12個品位象征一年的十二個月份。
這種樂器當時名為秦琵琶、漢琵琶,樣子和現(xiàn)在的中阮極其相似。
漢朝昭君出塞時所抱的“琵琶”,也就是這種樂器。
直到南北朝時期,“阮”這個名字才徹底被確定下來,這還得從一個人說起。
魏晉“竹林七賢”當中,數(shù)阮咸的音樂天賦最高,即精通音樂理論,又精通樂器演奏的他對秦琵琶加以了改造。
當時的人為了紀念阮咸對于秦琵琶的功勞,將秦琵琶命名為“阮咸”。
南北朝也是一個充滿戰(zhàn)亂與民族融合的時代,西域的半梨形曲項的胡琵琶經(jīng)過絲綢之路傳進中原,和中原本土的一部分阮咸開始融合,形成一種新的樂器,就是流傳至今的琵琶。
而因為地域原因,還有一些地區(qū)的阮咸還是保持著以前的樣式,從此以后,就變?yōu)閮煞N樂器了。
琵琶是創(chuàng)新融合后的產(chǎn)物,而阮咸則是一直堅持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
▲ 阮與琵琶
進入國力強盛的唐朝,琵琶在唐朝也呈現(xiàn)了極度繁榮的景象,而阮咸也在唐代傳到了日本。
現(xiàn)藏于日本奈良正倉院的唐代螺鈿紫檀阮,為四弦十四品。除面板外,其余均為紫檀木,鑲嵌了精致的螺鈿花紋。背面有螺鈿、琥珀、玳瑁等物綴成一對鴛鴦銜珠的圖案。
▲ 唐代螺鈿紫檀阮咸(正倉院藏)
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飲聽阮咸》
掩抑復凄清,非琴不是箏。
還彈樂府曲,別占阮家名。
古調(diào)何人識,初聞滿座驚。
落盤珠歷歷,搖佩玉琤琤。
似勸杯中物,如含林下情。
時移音律改,豈是昔時聲。
這首詩描述的是唐朝詩人白居易與友人聽樂器演奏時的所感所想,“非琴不是箏”、“初聞滿座驚”兩句表達了白居易被這種樂器深深折服的思想感情。
到了宋朝,琵琶的風采不再,而這個時候阮咸漸漸地流行起來,逐漸被世人所熟悉。
也是在這個時候,宋太宗將四根弦的阮咸改為“五弦阮”,此后簡稱為“阮”。
元朝戲曲興盛,阮演變成月琴,成為戲曲伴奏樂器,并流傳至今。
進入明清的時候,阮逐漸式微,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以至失傳近百年。
1952年,中央歌舞團民族管弦樂隊成立,樂隊找到了在日本正倉院收藏的阮的照片,經(jīng)過多年努力,復原了消失百年的阮。
至今,阮已發(fā)展為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及倍大阮系列的樂器組。
陳雅明、徐陽、馮滿天等不少當代音樂人創(chuàng)作了許多阮的作品,使這種古老樂器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
2
阮的音韻
“ 動靜相合,集雄壯與精美于一身 ”
中國人講究陰陽平衡、動靜相合。這一點,在阮這種樂器上也得到體現(xiàn)。
阮長得圓滾滾的,看上去有點萌。但是聲音一響,如聞天籟。它的聲音既有古琴的韻味,又有古箏的深沉。
中國古人認為阮是古琴與古箏的共體,集靜動陰陽為一體。
有時候安靜得小溪中水流一般,靜靜地流淌,有時候激烈得如雷火一般,氣勢如虹。
沒有哪種樂器像阮這樣的契合動靜、陰陽之道,從塞北黃沙到江南水鄉(xiāng),集雄壯與靜美于一身。
它既能分別擔任獨奏,又可組成室內(nèi)樂重奏和大型合奏,其藝術形式豐富多彩。
而阮的聲音是樂器中非常適合調(diào)節(jié)身心的,愉快的時候,可以彈得激烈一點,將心情釋放;在平靜的時候,可以彈得舒緩一點,享受自由旋律帶來的平和;在悲傷的時候,可以一個人在寂靜的月夜,輕撥琴弦,將不愉快的事情訴說給大地和天空。
有人說,聽阮,你能聽到自秦朝到今天的中國故事;看阮,你能看到從古到今中國人的心性與道義。
的確,從飽含柔情、富有詩意的誕生,再到其多元包容的美妙音色,無一不譜寫著阮遺世而獨立的中國精神,和浪漫的人文情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