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周,《芳華》就要正式上映了。
距離改檔風(fēng)波,已經(jīng)過去了兩個月。
據(jù)知情人士馮小剛透露,重新定檔的《芳華》,一秒未刪。
魚叔是在兩個月前看的《芳華》,是的,我就是先睹為快的那一小撮人。
本著上映之前,絕不劇透的原則,魚叔來聊聊它——
《芳華》
點映之后,我本想著去電影院二刷,誰知就發(fā)生了換檔風(fēng)波。
當時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重映,只好找來原著解饞。
不同以往的小說改編影視,《芳華》的特別之處在于,先有了嚴歌苓和馮小剛的合作意向,才催生了這部文學(xué)作品的誕生。
接著才有了電影《芳華》。
嚴歌苓算得上是目前最有影響力的在世華人女作家。
幾乎拿下了所有華語文學(xué)類的大獎。
華裔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小說金獎”
美國亞馬遜網(wǎng)站五星級圖書
英國BBC廣播的“睡前一本書”
《陸犯焉識》榮獲中國小說協(xié)會評選的2011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榜首
美國哥倫比亞藝術(shù)學(xué)院最佳實驗小說獎
臺灣聯(lián)合報文學(xué)獎長篇小說首獎
中國小說學(xué)會“年度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組第一名
收錄于新中國6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600本書
《無極》口碑慘敗之后,陳凱歌請來嚴歌苓,為他寫出《梅蘭芳》;
《三槍》遭到群嘲之后,張藝謀開始籌備拍攝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
無論《梅蘭芳》還是《金陵十三釵》,都在某種程度上挽回了大師的顏面。
早在22年前,張艾嘉就把嚴歌苓的《少女小漁》改編為電影,獲得亞太影展6項大獎。
后來,陳沖把她的《天浴》也拍成了電影,獲得金馬7項大獎,更是把李小璐捧成了最年輕的金馬影后。
嚴歌苓對很多導(dǎo)演來說,是一位福將。
她和馮小剛都是1958年生人,因為青春時期都在文工團工作,這段相似的記憶,讓他們一拍即合,當即敲定了合作。
談起寫《芳華》的起因,嚴歌苓說這其實太自然了。
我從12歲到25歲都在軍隊里度過,從小跳舞,后來成了部隊的創(chuàng)作員。《芳華》里的故事,是我的一段青春經(jīng)歷,里面的人物有我從小到大接觸的戰(zhàn)友們的影子。
因此,小說《芳華》有著濃厚的個人自傳色彩。
以第一人稱進行敘事,這與嚴歌苓的一貫做法不同。
但是作為她“最貼近親身經(jīng)歷的小說”,第一人稱,讓她能直接操控主角的大腦,直抒胸臆,也讓讀者以參與者的角度,身臨其境。
人性和人物命運,在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被突顯了出來。
用流行點的叫法,這也算是文學(xué)上的浸入式體驗。
因為馮小剛和嚴歌苓在文工團的身份不同,所以他們看待這段經(jīng)歷的視角也會不同。
馮小剛說,
我當年在文工團里是做幕后的,美工,整天畫布景,對于漂亮女孩子,我只有遠遠看著的份兒,沒機會近距離接觸。所以拍這么一片兒,也是想補一下當年的遺憾。
從他們各自的敘述中可以看出,盡管有著相同的記憶內(nèi)核,但兩個人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嚴歌苓,在文工團是一名跳紅色芭蕾舞的文藝兵,是舞臺的中心,是參與者;
而馮小剛在文工團是做幕后的,是旁觀者。
這樣的不同,非常明顯地體現(xiàn)在了兩人表達方式上。
小說中的女主角蕭穗子,就是現(xiàn)實中的當事人嚴歌苓本人,她的父親姓蕭。
電影里,雖然還是保留了第一人稱的旁白,但是其代入感已經(jīng)被削減了。
很難說誰才是真正的女主角,或者說,文工團里一個個有故事的女生都是女主角。
馮小剛并不是要描繪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代人。
電影《芳華》更像是長卷的時代風(fēng)情畫,濃墨重彩描寫的對象,是一個“時代”。
片中有大量的,對那個時代的展現(xiàn)。
文工團里那些流著汗踏著舞步的年輕挺拔的身軀。
有冒著熱氣,陽光灑落的浴室。
還有泳池旁的少男少女。
這些畫面,都是承載記憶的符號。
但凡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必定能在這些人身上投射出當年的自己。
為了重建記憶中的場景,馮小剛耗資3500萬,在海口搭建了“文工團”大院。
斥巨資搭這樣一個景,值得嗎?
真的值得。
因為場景還原,在《芳華》這樣的時代片中,太重要了。
舉個栗子,幾年前一度流傳著這樣一個扎心的段子:
多希望有一天突然驚醒,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一節(jié)課上睡著了,一覺醒來還在初中的教室里,幾年的風(fēng)雨,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一切都是趴在課桌上的一場夢。告訴同桌,說做了個好長的夢。同桌罵你白癡,叫你好好聽課。你看著窗外的球場,陽光灑在臉上,一切都那么熟悉,一切還充滿希望!
這就是場景還原。
這就是我們的青春:趴在課桌上睡覺,愛損人的同桌,球場,陽光……
沒有講任何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只是一個場景,一些符號,就能讓讀者自己去填補里面的種種可能性。
當然,這段話最大的痛點在于:回不去。
從某種程度來說,馮小剛執(zhí)著于對記憶實景的還原,也是寄望做一次成功的記憶穿越。
所以,《芳華》的意義對馮小剛和嚴歌苓不盡相同。
于嚴歌苓,是回憶,回憶改變她一生軌跡的經(jīng)歷;
于馮小剛,是穿越,穿越找回逝去的青春記憶。
馮小剛說,回憶起往事的時候很多事都會被忽略掉,但唯獨文工團生活的這一段記憶,揮之不去。當腦子里面一片黑白的時候,唯獨這一段生活在我的腦子里面是有色彩的。
早在2002年,馮小剛一年沒拍電影,就在寫一本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
這本書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演藝界人士中最為成功的一部自傳。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打算把這份有色彩的記憶拍成電影。
《芳華》就像一把記憶的鑰匙,能打開許多人的青春時代。
回望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青春真的是一個人擁有過的最美好的東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隨著時間的流逝,怕是以后沒人再去記錄這一代的芳華。
很多魚友或許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看這部電影,但魚叔建議,帶上有過時代經(jīng)歷的長輩,一起去看。
相信我,當他們走出影院,所回憶起來的青春往事,遠比電影精彩。
最后,魚叔準備了100張《芳華》的電影票。
老規(guī)矩,在微信文章底部留言區(qū)留言,被贊最多的前50位,每人獲得2張影票。12月9日全國點映時就可開始使用,有效期至12月31日。
另外,魚叔在微博@獨立魚,也會送出70張《芳華》電影票,望各位魚友關(guān)注,不要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