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陜西被譽面食王國
老陜面食大盤點
4月18日,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第一集《腳步》,而片中陜西美食更是打頭炮,而且分量不輕?!皬淖钊粘5酿z頭、鍋盔、面條,到肉夾饃、羊肉泡,再到花樣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陜西這個面食王國難以撼動的基石?!边@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對咱陜西面食的評價,作為老陜的你快來看看咱老陜的面食盛宴吧!
biangbiang面 西安的大街小巷幾乎都可以找到“比昂比昂”面館的身影。一寸多寬的面條,在扯面師傅的手里歡快起舞,biangbiang的擊打著面案,再截成一段段的投入滾開的大鍋中,兩沸即成,潔白如玉的面條,配上綠色的小青菜、西紅柿雞蛋臊子、肉塊,撒上鮮紅的秦椒面和碧綠的小蔥,熱油一潑,噴香撲鼻。這一碗面,色澤鮮艷,吃起來口感柔韌、筋道,滋味濃郁,那叫一個“忒色”!讓人吃得“饞火”,有道是:“油潑辣子比昂比昂面,越吃越美賽神仙”。
陜西牛羊肉泡饃
說到陜西面食,必然離不了這最著名的牛羊肉泡饃。它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崇禎年間,西安就有了專營羊肉泡饃的天錫樓。好多外地人可能都是通過一碗泡饃來了解西安的,不吃泡饃等于沒來過西安。咥上一碗泡饃耐饑實在,西安人豪爽樸實的性格全在里面了。
岐山臊子面
據(jù)考證,岐山臊子面歷史悠久,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的。據(jù)(猗覺寮雜記)中載:“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倍陉P(guān)中地區(qū),部分村落曾有婚喪嫁娶時,給賓客吃臊子面的習(xí)俗。臊子面尤以岐山最為正宗。
搟面皮
搟面皮流行于陜西、甘肅等地,尤以寶雞地區(qū)為最,寶雞岐山搟面皮2011年被認(rèn)定為中華名小吃。[1]搟面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具有筋斗、柔軟、涼香、酸辣可口的特點,是關(guān)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風(fēng)味的食品之一。
臘汁肉夾饃
肉夾饃,源于古城西安著名小吃,有中式漢堡美譽。實際它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fā)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臘汁肉歷史悠久,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
攪團
攪團為西北一特色吃食,根據(jù)主要用料不同,分為蕎面攪團、玉米攪團和洋芋攪團,陜北用蕎面做攪團,更筋道味美。在西北,有一種說法:誰家娶的媳婦兒賢不賢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攪團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攪團的吃法有很多種,有水圍城、漂魚兒,陜北也有燴攪團、炒攪團和涼拌攪團等多種吃法。
楊凌蘸水面
楊凌蘸水面,論根賣,一根一元,較寬的可達5、6厘米,長一米左右,食用時以大面盆盛之眾人同用,有菠菜等同烹,謂之“清清白白”。每人有一蘸汁碗,調(diào)以蒜苗等及五味佐料,食之味美留香。不必忌諱面條放久了會涼,既清爽又節(jié)約,吃幾根要幾根。
戶縣擺湯面
戶縣擺湯面在陜西是很有名氣的,擺湯面以擺涮一口吃一口,邊擺涮邊吃而得名。戶縣當(dāng)?shù)乩习傩辗昴赀^節(jié)、迎親嫁娶、祝壽賀喜、招待親朋好友總是以擺湯面作為待客的美食。戶縣擺湯面的食俗始于20世紀(jì)初,從30年代初登上了大雅之堂,被戶縣幾家飯館掛牌經(jīng)營,以后傳播到西安及關(guān)中各地。
麻食
麻食,也有叫作“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陜西的一道居家小吃。麻食這種面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賈平凹先生在《陜西小吃小識錄》稱作“圪咜”(陜北語)。陜西關(guān)中人稱作麻食、貓耳朵。以蕎面或者白面為料,掐指蛋大面團在凈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
槐花麥飯
每年的4月19日-21日左右,正是谷雨時節(jié),也是春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而此間,陜西各地種在屋邊、路邊的槐樹也漸漸盛開,一串串潔白的槐花綴滿樹枝,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而在陜西早有蒸食槐花習(xí)慣,其實槐花不但可食,也是一味良藥。槐花性涼味苦,有清熱涼血、清肝瀉火、止血的作用。
羊血饸饹
饸饹又名“河漏”,雖系民間食品,也由來久遠(yuǎn),為文人墨客和學(xué)者所喜愛。元代農(nóng)學(xué)家王禎在《農(nóng)書.蕎麥》中說:“北方山后,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謂之河漏?!边@也證明,用蕎麥作饸饹,是北方山地人的一種飲食風(fēng)尚,同樣由來久遠(yuǎn)。
老鴰撒
老(lǎo)鴰(wā)撒(sá)是陜西本地的一種類似于面疙瘩的食物,但里面的疙瘩比面疙瘩體型要大很多,面團面塊是兩頭尖中間園的形狀,像烏鴉的頭,所以得名老鴰撒(撒的二聲在陜西話中是“頭”的意思),陜西人的想象力的確也是令人佩服的。
漿水魚魚
漿水魚魚曰魚,其實并不似魚,酷如蝌蚪。陜西人土話叫“蛤蟆骨斗”,意即小蝌蚪的意思。漿水魚魚一般有兩種:玉米面和一般白面的,可熱吃也可放涼吃,味道十分鮮美。
鹵汁涼粉
鹵汁涼粉是夏令食品,是因為它調(diào)料口味麻、辣、酸、嗆、香,加之涼爽上口適合當(dāng)?shù)厝说娘嬍晨谖?,所已是?dāng)?shù)厝讼矏鄣娘L(fēng)味食品。鹵汁涼粉它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時俱進。起初只是鹵汁泡饃,佐以各種調(diào)料或吃單走(即純吃湯和涼粉)。至現(xiàn)時,經(jīng)營者在不斷研究探索的基礎(chǔ)上,配加茶雞蛋、變蛋等,再配以喝酸梅湯、磚茶使原汁美味更上一層樓。
金線油塔
金線油塔層多絲細(xì)、松綿不膩,其形狀“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相傳始于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時有了改進,選用上等面粉、豬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餅層次,把餅狀改為塔形,將烙制改為蒸制,名稱也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成為上乘美點。油塔蒸好下籠食用時,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盤里,佐以蔥節(jié)、甜面醬等,別有風(fēng)味。
洋芋擦擦
洋芋擦擦是陜北、山西晉西,甘肅隴東等地的傳統(tǒng)飯食之一,有些地方稱為“洋芋不拉”、“洋芋庫勒”。洋芋就是土豆。此飯菜加工時將土豆用“擦子”(制作的專用工具)擦成寸長的薄片用水泡后,同面粉攪勻,上籠蒸熟。食用時,盛入大碗,調(diào)入蒜泥、辣面、醬、醋、蔥油或香油,在拌上自制的西紅柿醬。若用炒鍋快火炒出,其味更佳。洋芋擦擦屬天然綠色食品,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禮泉烙面
禮泉烙面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杉訙秤?,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稱之為“泖(音:miao,一聲)”,即將面盛在碗中,反復(fù)用開水澆之。
烙面對于禮泉,似乎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在禮泉北部山區(qū),寒冬臘月季節(jié),呵氣成冰時分,幾張木桌當(dāng)院擺好,各路吃客四方坐定,執(zhí)事的一聲令下,端盤的便接踵穿梭。一碗碗滾湯澆好的烙面一窩蜂地端上了桌。
葫蘆頭泡饃
“葫蘆頭”是西安特有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佳肴,以味醇湯濃、饃筋肉嫩、肥而不膩聞名于國內(nèi)外。其烹制工藝精細(xì),合理使用多種調(diào)。最重要的是處理腸肚、熬湯、泡饃三道程序,其中原料腸肚要經(jīng)過十幾道工序才能達到去污、去腥、去膩的要求,做出美味的“葫蘆頭”。
三鮮煮饃
三鮮煮饃的原料,是以大肉丸子、發(fā)好的橡皮和細(xì)皮白肉片構(gòu)成,而制作時上好的肉骨或雞鴨肉調(diào)好的白汁湯必不可少。就餐者首先將饃掰好后,經(jīng)廚師用高湯、蒜苗等把饃煮好,碗中的三鮮顏色凸現(xiàn)出來,加之高湯色白、香氣四溢。正所謂“丸子黃、肉片紅、橡皮奶色”。
灌湯包
灌湯包,鮮香肉嫩,皮簿筋軟、外形玲瓏剔透、白白嫩嫩、湯汁醇正濃郁、入口油而不膩。小寒時節(jié),熱騰騰地吃上一籠,濃郁滾燙的湯汁入了胃,暖氣融融。
棗泥黃饃饃
“黃饃饃”是流行于陜西省陜北地區(qū)的一種風(fēng)味食品,原料由糜子面發(fā)酵,包裹蒸煮好的紅棗、豆類擠壓摻合成的豆棗泥餡蒸制而成,口感松軟帶甜,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因其顏色呈黃色,所以名為“黃饃饃”。陜北有些地方用小米面作為黃饃饃皮原料,營養(yǎng)價值以及口感與糜子面一樣。
黃桂柿子餅
黃桂柿子餅是用陜西臨潼縣特產(chǎn)的火晶柿子與面粉制成的風(fēng)味小吃,故名。相傳,當(dāng)年李自成在西安稱王,不久進軍北京。當(dāng)時關(guān)中正逢災(zāi)荒,糧食短缺,臨潼百姓就用熟透的火晶柿子拌面粉烙成柿面餅,供士兵們在路上吃。以后,每年在金風(fēng)送爽、柿子成熟的季節(jié),當(dāng)?shù)厝硕家谱魇撩骘灣?,用來紀(jì)念李自成。后經(jīng)廚師們不斷改進,形成了現(xiàn)在的黃桂柿子餅的風(fēng)格。
綠豆糕
老西安都知道,西安有種好吃的點心叫綠豆糕。綠豆糕本來是著名的京式四季糕點之一,也是滿族人的傳統(tǒng)糕點,結(jié)果現(xiàn)在成了西安回民街的專利。做好的綠豆糕形狀規(guī)范整齊,色澤淺黃,組織細(xì)潤緊密,口味清香綿軟不粘牙的特色。
關(guān)中花饃
陜西花饃又稱禮饃、面花,其實就是花樣饅頭,學(xué)名叫面塑,盛行于陜西關(guān)中和陜北。中國的面塑藝術(shù)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起源于民間祭祀活動中用面塑動物代替宰殺牛羊等動物的習(xí)俗。
關(guān)中人家逢有重要的節(jié)日、慶典或祭奠,都有客人送上特制的花饃,表達對祖先的祭祀、長輩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