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加林,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畢業(yè)于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yè)。獲文學學士學位。1998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美術學博士研究生專業(yè),獲博士學位。原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主任。
現(xiàn)為中國國家畫院創(chuàng)研部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浙江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杭州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杭州畫院副院長。2011年榮獲中央中宣部、國家人事部、中國文聯(lián)頒發(fā)的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2013年11月浙南寫生作品】
何加林
2006年3月11日于雁廬
初學山水畫,看過賀天健先生《我怎樣自學山水畫》,便多加摹仿。那時,市面上山水畫技法書不多,只有《芥子園畫譜》為架上常物,拿來學習,總覺隔了一層,倒是懂得些畫理。后又購得陸儼少先生《山水畫芻議》及孔仲起、姚耕云合編的《山水畫譜》,每每臨讀,始有心得。后受業(yè)于董也山、卓鶴君、杜高杰等諸先生,多經(jīng)指點,始入門徑。尤其是卓鶴君先生乃陸儼少先生之高足,筆墨精到處頗得真?zhèn)?,我在其教誨下,始知筆墨二字之不易,日課不輟,久之,便識得筆墨為何物。
《山水畫芻議》是陸儼少先生畢生習畫之心得,語言樸實無華,義理深入淺出,書中備有部分插圖,可供范學。我在其中獲益良多,尤于傳統(tǒng)筆墨認識及實踐方面,頗有體悟。《山水畫譜》則于當下生活多有涉獵,其以寫生法入筆墨,關注生活,對我后來習畫多有啟迪。初時,我用筆多以羊毫為多,目的是練內力,且羊毫蓄水性好,不致下筆火燥,執(zhí)筆數(shù)年,便有凝煉之意,后來改用健毫、北狼毫,無非于凝煉處多一分雄健。許是《山水畫芻議》讓我識得筆墨傳統(tǒng),《山水畫譜》讓我識得筆墨生活,在我啟蒙受學之初,便在傳統(tǒng)與當下的徘徊中,埋下日后形成我筆墨觀的種因。
與我最早在業(yè)余美校時,董也山先生所教執(zhí)筆畫所看實物以中鋒畫方、畫圓不同,浙江美院大學四年,我?guī)缀跏钦章裨谂R摹室,一氣臨完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名作。于傳統(tǒng)筆墨之體驗,用佛家語來形容,可謂“冷暖自知”。在臨宋畫前,曾有一學期以臨摹陸儼少先生樹石小品為基礎。陸先生乃近現(xiàn)代揣摩宋、元山水最深之大家,其畫中,宋、元筆墨因素居多,尤以元四家筆墨勝出。故以他之用筆特性去觀照宋、元諸法,無異攀梯登樓。陸先生對宋、元筆墨的理解,以最基礎的方式畫出,如網(wǎng)巾水、草木、披麻皴、解索皴、豆瓣皴等,使我從中感知到筆墨中線與結構之有機關系,并知在一波三折中獲得力量。其后的宋畫臨習,我側重于董源《夏山圖》和范寬《溪山行旅圖》,前者使我學到了如何表現(xiàn)蒼渾樸厚,并覺識了“平淡天真”的真正涵意;后者使我學到了表現(xiàn)沉雄博大,并懂得如何便是“崇高”。其實,董氏筆墨以圓筆為主,厚而不滯,轉若折釵,結構重疊而不累,墨氣渾蒙,偶施焦墨使出蒼茫之象。范氏筆墨以方筆為主,方中見圓,積點為線,如寫碑書,結構明晰而不怪,丘壑跌宕,略施暈染便生郁勃之氣。這些筆墨要義,皆為我日后創(chuàng)作帶來妙用。
習元畫時,我對趙孟頫、黃公望、倪瓚、王蒙情有獨鐘。趙氏筆墨師出董、巨,卻華貴雍容,使我印證何謂經(jīng)典、堂正。黃氏筆墨融董、巨、荊、關一體,亦有趙孟頫影子,但其灑脫淋漓之象,則源于生活寫照,使我汲取其多變的筆墨方式,并知如何以筆墨去審視生活。倪氏筆墨化董、巨為方體,方中有圓,似有關仝與郭熙影子,自創(chuàng)折帶法,簡筆渴墨,境界荒寒蕭逸,使我從中參悟到筆墨境界的極致。王氏筆墨由趙孟頫溯源而上,直出董、巨,筆墨蒼茫,其所擅之解索法,行筆率意,凝煉,結構變化奇崛,落墨華溢蒼潤,后世沈周、石濤、陸儼少多受其益。王氏筆墨屬顯性樣態(tài),一經(jīng)上手,難去其跡,加之其技法全面,易為人學,我直承陸氏一脈,自然也難脫窠臼,獲益其中了。與之宋畫相較,元人筆墨更加自由、奔放的性格,以及其在宣紙上所體會出的松、毛、辣、厚、潤等筆墨感受,為我一直所推崇和追求,在我后來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無疑形成一種審美需求。
誠然,我在筆墨的研習過程中,書法的潛移默化也十分重要。最初自學是從魏碑入手,后學趙孟頫,一剛一柔自是難以相和。大學以后,我開始系統(tǒng)地臨習,顏真卿、王羲之、懷素以及漢碑我都有涉獵,經(jīng)名師指點,進步尤快,這造就我對筆墨線條的多元性理解。僅此還不夠,讀書修養(yǎng)才是決定筆墨氣質的重要因素,我從小喜讀書,哲學、詩歌、古典文學是我最愛,這使我對事物的理解具有思辨性、高度性和浪漫情懷?,F(xiàn)在看書又喜泛讀、別解,加之生性不愛墨守成規(guī),對摹仿他人更是味同嚼蠟。故而,在筆墨的研習中,我喜歡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東西,以時時叛逆自我為快事。雖如此,我卻于傳統(tǒng)經(jīng)典處,時時恪守,未敢忤逆。
早期作品,以主題創(chuàng)作居多,筆墨語言奔放、厚重,代表作有《漢中古道行》《華岳參天》《華岳山魂》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開始第一次叛逆,于青綠山水法多有探究,兼作都市題材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此處是瑤林》《都市風系列》《凝碧》《漁暮》《正是云起時》等。作品中構成因素較多,筆墨語言較少,具有設計與裝飾性。童中燾先生看后,提出批評,認為缺少筆墨高度。接著,我開始第二次叛逆。首先我舍棄青綠山水畫法,以水墨入畫,其次將原先之構成隱藏在畫面結構之中,不露痕跡,這種筆墨探索,很快便有收效。其中《秋氣嶙峋》《虛佇神素》《寒塬得云》《寒塬初暖》《楫云問山》等作品的創(chuàng)作,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筆墨圖式,這種圖式有兩類。一類是以《秋氣嶙峋》《楫云問山》為代表,畫中多以董、巨、王蒙筆法為主,山頂經(jīng)營礬頭,山脈以荷葉、解索畫出,山脊?jié)庵?,間以自創(chuàng)皴云、勾云,形同佛手,使畫面在傳統(tǒng)筆墨中透著一種時代的痕跡(這些圖式后來被同行廣泛采用)。另一類則以《虛佇神素》《寒塬初暖》為代表,題材多是兒時西北高原,畫法以簡煉單純構成,對山塬進行塊面組合,典型云法穿入其中。為求畫面有氤氳之氣,我始用墨中和入日本產(chǎn)廣告黑顏料,以期達到宿墨效果。這使得筆墨語言在濃淡轉接中十分柔和,淡墨處自然透亮,水性顯現(xiàn)具有厚度和潤度,墨質感強,這完善了我日后筆墨技法的純美氣質(這種材料的運用,也影響了后來周邊的同行,是外人看浙江山水似有雷同之處的原因)。這期間,我的作品愈顯淡泊,正值讀研期間,導師童中燾先生提示我,如此下去,須注意“淡而無味”。其意有二,一是筆墨本身過于形式,易趨單調,二是缺少生活體驗與積累,產(chǎn)生人性疏離,促使我第三次叛逆自己。此后,我開始注重水墨寫生,解決問題有三:一是摹古之后出新,須在生活中找語言才會真切,非案頭設計可比;二是原有筆墨已成模式,常此下去,已無生命可言,須于生活中尋找激情、獲得生命氣象;三是已往筆墨雖作減法,卻未能有更多精神,若經(jīng)一段時間寫生充實,再作減法,方能似倪瓚輩,兩三逸筆,乾坤萬象。此乃理學家所謂“寂用之智”,于氣聚氣散間,洞察萬物之“夷、希、微”,化筆墨為一畫之淺近功夫。
由是,于寫生中丟棄已往筆墨習性,注重客體生命跡象,融筆墨于生活,印證傳統(tǒng)。所畫寫生,既具筆墨質量又有現(xiàn)場感受,既有傳統(tǒng)又有新意,使寫生作品具有“熟后生”。一日,我于山道上寫生,有數(shù)株鐵杉排列目前,其干筆直葉如排梳,傳統(tǒng)中無此樹法,我凝神思索,捉筆擬形,便得一新樹法。又一日,我于山上畫遠山,左邊畫完,待畫右邊時,忽山風吹來細雨,將紙打濕,只好簡單勾皴。不料,滲化之處煙雨迷漓,正應了對面云起霧收的萬千氣象,這啟發(fā)我后來以噴濕法作畫。
我做寫生當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臨安、昌化、富春江為寫生對象,筆墨語言尚處在傳統(tǒng)方式與自然描述的磨合期,這一過程使我對傳統(tǒng)筆墨進行了解構,以探索性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新的筆墨語言。第二階段為本世紀前后,主要以西湖寫生和蘇州寫生為主。同是江南園林山水、同是自然與人文的經(jīng)典結合,西湖山水以自然風物為多,園林依山傍水,布景自然。蘇州園林則以人工造景為主,融自然山水于園林之中,布景巧妙。我所畫西湖山水,秀美中蘊藉渾厚,鋪敘中透著野逸,煙雨迷蒙,山影重重。而所作蘇州寫生,則水波漣漣,庭院深深,古趣中隱含蕭瑟,秀巧中愈顯幽深。尤以滄浪亭集古意與野逸之境為一體,令我多次逗留,反復摹寫,并由此演化出許多創(chuàng)作。在這一階段寫生中,我的筆墨演練日趨純熟,筆墨語言逐步個性化,如對淡墨在具符號意義的亭子上的運用和雜木在屋前瓦后的表現(xiàn)方式,都極富個性特征。第三階段則是在太行山的多次寫生。面對太行山的雄壯,原有的筆墨不足以表現(xiàn),只好將以前臨習宋畫的底子用上,結果卻畫出與已往大相徑庭的筆墨效果,粗獷而不荒率,蒼茫中透著厚潤,并以這種筆墨在巨幅作品的丘壑經(jīng)營中獲得突破。爾后,我又先后往安徽查濟、浙江南雁蕩山、河南鞏義等地作多次寫生,筆墨語言已漸趨規(guī)模,并創(chuàng)作出不少具有個人風格特點的作品。
十數(shù)年前,曾有人問我屬何風格,我答曰:沒有風格即是風格。十數(shù)年中,我確也幾易畫風、幾經(jīng)叛逆、幾番經(jīng)營,從未定型。然而近來卻常聞人言我之風格如何如何,令我覺醒,靜思之余,十分向往黃賓虹先生晚年那種筆墨快意。于是乎,挾讀博所悟之理,暫擱已往寫生之法,于古人經(jīng)典中再悟筆墨之性情,嘗覺宋畫之不隔,其筆墨如高山墜石,宛在眼前;元畫之隔,其筆墨如隔岸觀柳,霧里看花。于是,于自身修為及筆墨造詣作檢討,期許于筆墨經(jīng)營處再作自我叛逆,奢望他日捉筆便能疾、能緩,能粗、能細,能重、能輕,做到收放自如便是快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