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五十六作法(二)
——馮振心——
第8法: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與前法小異。如唐李白《蘇臺(tái)懷古》
舊苑荒臺(tái)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明王廷相《蕪城歌》
莫向隋宮問六朝,璚枝玉蕊已煙消。
只今惟有湖邊柳,猶對(duì)春風(fēng)學(xué)舞腰。
第9法:
以“如相問”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問者何事,不必說明,但觀其第四句答詞,則其問意自顯矣。
如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div style="height:15px;">
洛陽(yáng)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明楊慎《贈(zèng)宋文百戶石崗舍人》
七十從戎鬢已斑,勞君相送出滇關(guān)。
過家兒子如相問,為報(bào)衰翁二月還。
第10法:
第三句用“借問”、“欲問”、“試問”、“為問”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如唐高適《塞上聞笛》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fēng)吹一夜?jié)M關(guān)山。
明汪本《舟中有成》
故鄉(xiāng)南望渺無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問浮生何所似,試來風(fēng)處看楊花。
第11法:
第三句亦用 “為問”、“試問”等字作起,以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yǔ),故“無”、“幾”、“何”、“誰”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
瀟瀟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fēng)雨岸浦。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shí)還下杜陵無。
宋蘇軾《又和景文韻》
牡丹松檜一時(shí)栽,付與春風(fēng)自在開。
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第12法:
以第三句作詰問語(yǔ),用“何”、“誰”、“幾”、“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
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氣作問,如明陸容《題畫》
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頃一歸航。
何年了卻公家事,來趁山人幾日涼”。
第13法:
亦以第三句作詰問語(yǔ),但“何”、“誰”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
明鐘順《清夜聞笛》
小樓人醉月初斜,歸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誰吹斷腸曲,滿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
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yǔ),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隱《無題》
紫府仙人號(hào)寶燈,云漿未飲結(jié)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tái)十二層。
宋朱熹《之德化宿劇頭鋪,夜聞杜宇》
王事賢勞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獨(dú)宿荒山夜,更擁寒裘聽子規(guī)。